
由家長發起的非牟利組織就使用智能手機,對651名家長進行調查。(吳康琦攝)
智能手機已成為大部分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但過早擁有手機並建立社交帳號,卻有可能讓兒童沉迷玩手機,甚至增加其被不懷好意的陌生人刻意接觸的危機,對還沒有成熟心智和足夠定力的兒童而言或構成巨大風險。有家長組織對本港學童的家長進行一項調查,發現本港兒童首次擁有智能手機的平均年齡僅為9歲;而25%受訪家長表示其孩子曾在網上被陌生人聯繫,更有12%接觸過不當成人內容;惟調查同時發現,家長自身亦難以擺脫對手機依賴。該組織倡議,家長最好等到孩子14歲才給予手機,16歲才開放使用社交媒體。
由家長發起的非牟利組織「Look Up Hong Kong」,對651名子女為6至16歲就讀小學或中學學童的家長,分別來自公立學校(74%),私立國際或直資學校(14%)及國際學校(12%),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逾70%兒童擁有智能手機,6至10歲佔52%,14歲以上高達98%;而受訪者家中兒童平均首次擁有智能手機的年齡只有9歲,遠早於家長預期中理想的13至14歲。值得留意的是,25%兒童曾在網上被陌生人聯繫,12%接觸過不當成人內容,男孩比例為女孩近兩倍。組織提醒,上述這些數字更有可能被低估,令孩子的網上安全威脅、健康風險及學業成績與成癮問題成為家長眼下最急切擔憂,又以網上安全問題為重中之重,包括擔心孩子或會遭受網絡霸凌、焦慮、憂鬱和接收不當內容等。
另有28%家長認為智能手機與社交媒體危害孩子的社交關係,逾八成家長表示曾因手機使用問題與子女發生衝突。普遍家長認為對孩子身心健康構成最大威脅的社交媒體平台,以次排序為:抖音、YouTube、Instagram、WhatsApp及小紅書;而本港兒童最常用的五大社交媒體平台則為Instagram、YouTube、WhatsApp、抖音和微信。其中以Instagram最受初中生歡迎,小學生則最愛用YouTube。逾45%兒童平均每天花2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使用手機,包括初小學生25%及初中學生63%;34%每周只有一次或完全沒有進行校外戶外活動。
家長對手機使用感掙扎
調查亦同時發現,除孩童對手機的使用引起憂慮外,家長亦在使用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方面感到掙扎。不少家長承認自己亦難以擺脫對手機依賴,三分二家長自覺花太多時間在手機上;甚至有逾四分三受訪者坦言沒有智能手機無法生活。67%家長表示使用手機帶來健康問題,包括眼睛疲勞、體重上升、缺乏運動和骨骼肌肉疼痛;更有51%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包括睡眠不足、難以專注、焦慮及抑鬱。此外,41%家長稱曾經歷詐騙、身份被盜風險和未經授權交易,並有38%表示對工作表現產生負面影響及出現避免社交情況,擔心潛在成癮問題及增加關係衝突;有29%曾經歷網絡騷擾或威脅 ,且接觸有害內容。
即使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在智能手機使用上亦或會引起一系列問題,該組織呼籲家長推遲孩子開始使用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年齡,並推出「家長承諾書」,以鼓勵家長自願承諾延遲讓子女使用手機。Look Up Hong Kong倡議,將孩子使用智能手機的年齡推遲到至少14歲,讓兒童在大腦關鍵發育時期,免受無限制的互聯網資訊和持續不斷的通知干擾;並推遲孩子使用社交媒體的年齡到至少16歲,避免孩子過早使用社交媒體導致容貌焦慮或網絡風險問題增加。兒科醫生兼組織顧問Dr. Vivian Mark指出,在日常診症中可見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影響兒童心理及身體健康,其中心理方面包括行為與情緒管理問題、飲食失調;而生理方面則有肥胖、肌肉骨骼疾病、缺乏運動、眼睛不適及近視等問題。
組織提倡零手機校園
該組織亦同時提倡「零智能手機」校園及支持戶外活動、自由玩樂體驗,89%家長支持孩子所屬學校限制智能手機,65%望學校實行更嚴格的政策,最多家長支持在校期間要求學生關掉手機,並將其存放於儲物櫃或書包內,半數公立學校及逾七成國際學校家長,傾向讓孩子入讀零手機學校。組織創辦人Robert Broad呼籲政府為兒童提供更多戶外空間和設施,並對社交平台作出規管,包括有效的年齡驗證,以保護兒童遠離有害科技與內容;並籲家長和社會以身作則善用科技,引導兒童將其視為有益的工具,而非分散學習注意力的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