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22-10-26 07:30:00
日報

適量運動 留意身體徵狀 量力而為減心臟病風險

資料由客戶提供

分享:

運動有益身心,但近年不時會看到有人在做運動時突然暈倒,最終未能及時搶救而亡的新聞。心臟科專科譚礎璋醫生指,運動期間猝死的個案並不罕見,建議市民在做運動時如突感不適,便要停下休息,別強行繼續,而本身有心臟問題者,應先徵得主診醫生意見,並在親友陪同下才做運動(最好曾學習使用AED自動心臟去顫器),萬一遇到突發事故,亦可進行急救,把握救治的黃金時機。

如在運動期間突感嚴重不適,便要停下來休息,如有需要應立即求助。

「除了心臟問題外,如腦部爆血管、大動脈撕裂或破裂等,都可引致運動猝死。」譚醫生指當中又以心臟問題最常見,一般年齡在35歲以上人士,主要因心血管閉塞、動脈粥樣硬化,導致急性心臟病發失救而亡。至於在35歲以下人士或專業運動員,常見出現的心臟問題主要為先天性心肌肥厚、天生心血管畸形、病毒感染心肌炎,又或較罕見的心臟肌肉問題或離子通道疾病,即心律不正等問題,最典型的如長QT綜合症或布魯格達氏症,都有機會引致猝死。

身體響警號需正視 免錯失治療時機

隨著人們對心臟病的認知有所增加,對運動猝死亦更重視。「因應都市人生活習慣改變,吸煙酗酒等問題,心血管疾病亦有年輕化趨勢。」譚醫生續指外國有研究顯示,運動猝死個案其實亦有跡可尋,不少獲救的幸運兒於運動時都曾出現昏厥、急喘、心跳加速等症狀,只是當時誤以為是運動的正常反應,未有多加注意。而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知道有遺傳病史,但因過往認知不足及欠缺檢驗意識,而錯過治療或診斷的時機。

做運動時突然暈昡或氣促,表現遠比平日遜色,加上心臟持續快速跳動,就算停止運動亦沒有放緩跡象,這些都是心臟給出的風險警示,提醒你要立即休息及盡快進行檢查。譚醫生建議一般人每周應進行最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可分五日進行,每日做30分鐘或以上。而平常較少做運動,本身有糖尿或三高等風險因素者,做運動時應循序漸進,可先由緩步跑開始逐步提升運動強度,但如在運動時體能完全跟不上,便要及早進行詳細評估。

譚醫生指35歲以下人士大多數受先天性心肌問題困擾,至於35歲以上人士則主要因心血管問題引發心臟病,從而導致運動猝死。

常見心臟病高危族一覽

常見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一族包括長者、男性、吸煙人士、糖尿病患者、高血壓、膽固醇及血脂過高,都需要注意。而心肌問題如心肌肥厚等,則主要受基因變異影響,都可增加運動猝死的機會。故職業運動員都會先接受體檢及風險評估,以預防心臟病及猝死。至於普羅大眾要除了留意身體徵狀外,亦可定期進行詳細檢查,如發現心臟問題可及早治療避免情況惡化。

在做運動時除了循序漸進外,亦要注意避免脫水和中暑,可減低心臟病發風險。謹記要量力而為,如有需要便立即求醫檢查。只需多加注意,就算有心臟問題亦可做運動以控制病情。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