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富強希望畢馬威中國在ESG上由報告者變成推動及牽頭者。
香港監管機構對上市公司的ESG披露要求持續擴大,核數師在這大洪流下的角色舉足輕重,甚至可做到示範作用。畢馬威中國「我們的影響力計劃」主管合夥人彭富強接受訪問時表示,去年畢馬威中國碳排放總量按年減7.9%,當中關鍵的範疇三(Scope 3)主要為日常工作息息相關的出差及採購,為促使員工積極配合減排,包括減少不必要差旅及選擇合適交通工具,集團連續5年實行「內部碳定價」(Internal Carbon Pricing,ICP),並推出「綠色差旅」達兩年。有別於普遍企業採用的計分制,畢馬威中國以「內部碳定價」、即按員工每年碳排放量收取費用,彭富強強調計劃並非懲罰而是鼓勵,並同時以數據及宣傳等方式與員工溝通,潛移默化地令員工自動減少差旅碳排放,「減少坐飛機,多啲坐高鐵,成本低咗,盈利高咗,年終花紅都會高」。記者:林靜 攝影:林俊源
畢馬威中國碳排放在新冠肺炎疫情復常後的2023年明顯大增,惟去年已見回落。2024年範疇三碳排放佔總排放近九成,單計商務差旅排放已佔43%,去年排放量升約1.8%;外購商品及服務排放亦佔四成,去年排放量減16.7%。彭富強指,範疇一及範疇二「好容易解決」,前者包括將旗下商務車轉為電動車,後者則100%購買生能源證書(REC)。撇除REC,去年總排放仍減7.5%。

畢馬威中國去年的碳排放總量,按年減少7.9%。(資料圖片)
以溝通及實證 鼓勵高鐵替代飛機
至於範疇三主要涉及差旅及採購。針對差旅,畢馬威中國訂立16條「綠色差旅」理念,引導員工在考慮過成本及時間等因素後,在可行情況下以高鐵等低排放交通工具,代替中港車或碳排放量最高的飛機出行,並以實證方式向員工展示綠色差旅的可行性。彭富舉例強指,內地不少機場離市中心車程逾1小時,如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及福州長樂國際機場等,在考慮到成本、時間及碳排放後,乘坐飛機反而不如直達城市且相對便宜的高鐵;再者,在高鐵上使用WIFI辦公較方便,且活動自如「腳都唔會痺」。他指,在合理溝通下漸漸說服員工,因此目前「兩、三個鐘內嘅出差,幾本上無見到有人坐飛機」。
按員工碳排放收費 用於減碳措施
要進一步將綠色差旅理念化為動力,「內部碳定價」就發揮作用。彭富強指,畢馬威中國會利用大數據計算員工在工作時的碳排放,包括會議時的耗電量等,再按比例計算出價錢,並向其所屬部門收費,「簡單嚟講,今日在座各位喺呼吸嘅過程底下,其實我哋背後都係收緊錢」。他強調集團不會直接收取員工費用,所得金額最終會應用於ESG相關的完善措施,如更換新能源車,希望因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彭富強認為,ESG與經濟增長可共存,不是選擇題。
向客戶作示範將ESG變企業品牌
除了實踐ESG,畢馬威中國亦連續5年發表ESG報告《我們的影響力計劃》(Our Impact Plan,OIP),作為OIP負責人的彭富強表示,ESG講很容易,最難是實踐,他希望擁有龐大客戶群的畢馬威可以借助自己的實踐,向其他公司、尤其披露要求日漸嚴格的上司公司提供示範及協助。他舉例指,畢馬威中國參與大量紅樹林、米埔及嘉道理農場等的項目後,便可邀請企業一併加入,將理念用於實踐,同時見於披露。至於客戶例子,他指內地一間大型上市園藝公司,數十年一直從事生態修復及城市規劃工作,簡而言之是天天種樹,整個業務離不開脫碳,卻一直未有ESG相關的披露;而畢馬威就建議其將業務特點向公眾展現之餘,甚至可研究「碳權」(carbon credit)交易,發展成企業品牌。
彭富強指,ESG是建立人際關係的最好方法,他希望見到畢馬威中國由「報告者」走向「參與者」,再由參與者成為「推動者」之後,最終甚至可變成「牽頭方」,發起更大型更積極的活動,將理念推得更遠。

東江水源頭「萬綠湖」為著名旅遊景點。(網上圖片)
東江水項目 展現ESG與經濟增長可共存
除了環境(E)議題,畢馬威中國在社會(S)部分亦有不少落墨,當中的兩大理念為「以人為本」及「實現繁榮」,更曾出現E與S共存的意外收穫。彭富強指,畢馬威中國2021年參與東江水源頭「萬綠湖」的污水處理工程,本來只是單純環境建設,惟項目影響力持續發酵下,最終變成社會項目。
萬綠湖人工濕地將小村落升呢度假村
畢馬威中國主要是協助萬綠湖建立人工濕地,以生物和科學形式將農村污水淨化後才排出萬綠湖。彭富強指,人工濕地建成後,集團又參與萬綠湖附近、東源縣的下洞村風車水力發電及太陽能涼亭等建設,再加上當地田野風貌佳,後來變成旅遊景點。集團趁機會教導村民將農產品包裝變賣,如蜂蜜、筍乾、黑木耳及陳皮等;另外設立歷史展覽廳,於展館內售賣農產品。
近兩年,下洞村不但變成旅遊景點,更成功吸引至少3個投資者進駐,並成為網紅打卡點,發展成為度假村。彭富強稱,東江水的項目演變過程,令他深深體會到ESG與經濟增長並不是A和B之間的「選擇題」,發展經濟不是必然掛鈎垃圾與碳排放,環保與增長是可以結合並共存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