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控股及恒生銀行聯合公布,滙豐銀行擬以協議安排方式將恒生銀行私有化,每股作價155元。(蘇文傑攝)
滙豐控股(005)突公布私有化恒生銀行(011)震動金融界,雖然滙控指行動是要為投資香港,精簡架構,但事件的突然仍惹來無限揣則,有分析更估計私有化只是第一步,滙控後續或再有行動。
林一鳴不認同私有化是因應壞帳風險上升的說法。
林一鳴:有可能是「養肥再賣」
資深投資者、都會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林一鳴認為,對於外界來說,這是一個頗為「意外」的決定,主要因為恒生銀行長期以來都是具有鮮明本地特色與獨立品牌色彩的龍頭銀行,儘管滙控始終持有恒生多數股權,但雙方多年來一直維持「雙品牌、獨立營運」的局面,管理層也是相對獨立地進行決策,這已是市場預期的常態。因此滙控突然提出要徹底私有化恒生、將其從市場撤銷上市地位,難免讓人猜測未來是否會加強對恒生的直接管治,或者收縮其原有的自主運作權限?這將會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他又指,另一個可能性是「養肥再賣」,即在私有化後,如果條件成熟更易於將恒生出售以獲取資本回報。
至於市場有人認為此次私有化是因應壞帳風險上升,他則不同意。他指,恒生整體資本實力雄厚,並未陷入需要外部拯救或重組的困境,因此這種說法成立的可能性不大。至於有指恒生目前股價被低估,私有化能釋放更大的估值空間,他則指恒生股價不算被低估。
另一個說法是可讓滙控進行資源整合,提升協同效益,拓展國際客戶資源,他亦不同意的。他稱,兩間銀行的客戶群和定位原本就大有不同,保持獨立營運反而能維持市場多元競爭,過度整合未必帶來預期的好處。
黃國英認為,私有化後可節省股息成本。
黃國英跟炒本地銀行股
著名基金經理、黃國英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表示,滙控私有化恒生一役,悲觀看是將「恒生部門化」,以更容易處理其壞帳問題;不同樂觀看則不排除滙控或銀行業界看好恒生的財富管理業務而出手,以推動集團增長,而今日其他本地行股亦一併跟炒,或意味行業有相關憧憬。另一個好處是,雖然滙控須以155元私有化,惟恒生每年派息約7元,私有化後「唔使辛苦維持派息去please(討好)股東。
他又透露,旗下基金未有持股恒生,但有滙控持倉,就兩股今日暫未有大動作,但有跟炒本地銀行股,如中銀香港(2388)及渣打集團(2888)等。
陳永陸認為,今次私有化對滙控及恒生都是好事。
陳永陸:將恒生壞帳「掃落地毯底」
著名股評人陳永陸持有滙控,他認為今次私有化對滙控及恒生都是好事。他回顧多年前本地中小銀行股的收購潮,當時市帳率高逾3倍;至於恒生在壞帳影響下,目前作價吸引,亦造就滙控的私有化機會。他認為,滙控私有化恒生,是要將恒生壞帳「掃落地毯底」,雖然有估計恒生最壞時間已過,但目前壞帳是否見底仍言之過早,認為私有化為恒生股東製造套現機會。至於作為滙控股東,他指近日股價已大升,「跌返少少無問題」,並相信長遠滙控反而有利。
胡孟青建議投資者應繼續留意。
胡孟青指有後著「好戲在後頭」
獨立股評人胡孟青認為「一定有後著,好戲在後頭」。她有指,滙控或打算「長痛不如短痛」,「反正壞帳有排清理,攞千億出嚟私有化恒生,唔使每季出業績時再俾人將盤數拆開指指點點影響埋阿媽股價累鬥累」。相比起坊間有小股東覺得恒生會連累滙控需再供股,她則更關心滙控會否秋後算帳,徹查「點解阿仔會變得咁爛」。
藺常念認為,私有化是要為恒生商業地產壞帳尋找「遮醜布」。
藺常念:滙控為恒生找「遮醜布」
資深股評人、智易東方證券行政總裁藺常念表示自己是滙控股東,但未持有恒生,並對行動感到無奈。他認為,滙控私有化恒生,是要為恒生高企的商業地產壞帳尋找「遮醜布」,加上恒生派息高,私有化後亦可節省股息成本。他認為,恒生股價「有排都升唔到去15蚊水平」,估計恒生股東應該會支持私有化提議。
摩通料私有化恒生或令滙控股價下跌中單位數,若股價反應過度,反而是增持機會。(蘇文傑攝)
摩通指短線痛長遠賺 股價反應過度可增持
大行摩根大通亦發表報告,指今次私有化對滙控而言是「short-term pain, long-term gain」(短線痛苦,長遠有賺)。該行認為,滙控暫停3個季度回購約涉及70億美元(約546億港元),惟長線看私有化可能會帶來正面影響,即使不考慮收入及成本的協同效應,2027年每股盈利及每股股息料比基準預測分別高1.5%及3.1%,主要因為消除了恒生的少數股東權益。摩通指,今次事件或令滙控股價下跌中單位數,如果股價反應過度,反而是增持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