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解碼|走進自閉症兒童內心世界 積極接受治療助適應生活
自閉症譜系障礙(簡稱「自閉症」)在學童中相當常見,約每一百人便有一人患上。可惜,不少兒童在確診前,因周遭人士未能理解其行為成因,常被誤貼「頑皮」標籤,使家長及孩子的壓力大增。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提醒,及早診治有助強化治療成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適應能力。
患者表徵各有不同
自閉症影響患者的社交溝通能力,常見有固執及重複性行為。精神科專科郭靜瑩醫生解釋,此症可用「光譜」作比喻,雖然光源相同,但呈現的顏色各異;相對地,自閉症患者的病徵會因個人性格、智力及語言能力等差異,而表現出不同的徵狀組合。
隨成長迎來不同挑戰
自閉症的徵狀在患者一歲後的互動行為會更為明顯,例如喜歡獨處、缺乏眼神接觸、容易煩躁不安等,家長可從日常中察覺到,而大部分患者可在三歲前確診。隨着成長,患者於不同階段需面對各樣挑戰,例如在幼稚園時,言語發展遲緩或影響與同學的互動;到了小學,社交情境更為複雜,患者或因難以察言觀色而無意冒犯他人,再加上同學的不理解,甚至可能引發排斥或欺凌。
及早診治 把握治療黃金期
在診斷時,醫生會從多方面著手評估,包括行為評估,並結合家庭及學校的觀察。雖然自閉症目前尚無根治方法,但透過適切治療,可協助患者適應日常生活,建立自立能力,而及早介入治療,成效更為理想。郭醫生解釋,零至六歲期間腦部可塑性較高,因此療效通常更顯著。不過,六歲以上患者的家長亦毋須氣餒,只要子女積極配合治療,仍可獲得明顯改善。
助患者管理情緒
治療方面,醫生會按患者的早期徵狀制定個人化治療及訓練方案,言語治療可重點提升患者的社交溝通能力;職業治療則涵蓋社交訓練,如練習眼神接觸、解讀面部表情等;而心理治療可協助患者學習理解及表達情緒。有需要時,醫生或會為患者加入藥物治療,例如調節多巴胺平衡的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以減輕患者的煩躁不安,並協助患者更理性地應對情緒變化。一般而言,此類藥物不會導致依賴或成癮,而隨着患者的情緒管理能力提升,便可遵循醫囑下逐步減藥或停藥。
此外,醫生在治療患者的同時,亦會為家長提供教育及支援。同時,家長需接納子女現階段的限制,積極配合治療及訓練,並把所學落實於日常生活,更要學習與子女的溝通技巧,設身處地走進他們的小世界,有助推動其進步。
小學二年級的陳同學(化名)在幼兒園階段表現良好,但升讀小學後未能適應校園生活,例如難以配合規律的課堂安排、於小息時與同學溝通相處不順並引發爭執等,最終情緒失控及需入院治療,經醫生評估後,確診患上自閉症譜系障礙。其後他積極接受訓練及藥物治療,情緒逐步穩定,並重返常規校園生活,更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畢業。
郭靜瑩醫生最後提醒,治療自閉症譜系障礙有不同方案,患者及家長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精神科專科郭靜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