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地研究指出,多達六、七成人有慢性胃炎。患者或會經常感到胃部不適,更害怕有可能演化成為胃癌。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沛然認為毋須過分擔心,「惡化成胃癌的機率不高,如找到成因並加以避免,就可以解決胃炎問題。」
陳沛然指,「坊間有不少人太濫用『胃炎』,可能去完旅行或吃完自助餐覺得胃不舒服,就說是胃炎。準確一點的話,應經過內視鏡觀察到有紅色一點點,或者一片紅,又或者抽取組織化驗有發炎才是胃炎;而慢性則指經過一段時間胃炎仍然持續,才算是慢性胃炎。」

陳沛然指慢性胃炎主因是幽門螺旋菌或藥物影響。
常見病因為幽門螺旋菌
大部分患者會因為胃痛、胃部不適而求醫。陳沛然表示,疼痛、不適、胃抽筋、胃酸多、胃氣都可以是胃炎徵狀,但亦有患者沒有徵狀。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可分為外在和內在因素兩類。陳沛然解釋,「外在原因包括幽門螺旋菌感染、藥物如阿士匹靈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這是最常見的病因;還有寄生蟲、其他細菌病毒感染、化療電療等。而內在原因指體內發生的事情,例如膽汁倒流、自身免疫系統問題等,不過相對少見。」雖然成因五花八門,不過問診加上胃鏡檢查,大多可以找到病因。
胃癌風險低
慢性胃炎最怕是演化為胃癌。經過胃鏡檢查和抽取組織化驗,醫生會評估有關風險。陳沛然指,「評估之一是症狀,如果胃很痛、體重減輕、貧血、便血,風險會較高;其次是胃炎範圍,如果佔胃壁較大面積,風險會較高。而抽組織化驗若發現『腸化生』,即有胃細胞當中有些變成腸細胞在胃部出現,又或者胃炎屬於萎縮性胃炎,都會增加胃癌風險。幽門螺旋菌亦是其一,不過有方法治療,不用太擔心。」

曾有個案因飲酒太多而導致慢性胃炎,減少飲酒後情況好轉。
高風險者定期監察
若屬腸化生、萎縮性胃炎等風險較高的患者,醫生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做胃鏡持續監察,是否有變化;如沒有高風險因素,則用抑制胃酸藥或保護胃黏膜藥物處理,服用一段時間再觀察。陳沛然續指,「每年胃癌新症只有千二人左右,比例上風險很低。」此外,胃炎和胃癌之間也非直線關係,即非胃炎10年後就變成胃癌,而腸化生亦可維持多年沒有變化,所以胃炎患者毋須過分擔心。
除掉病因可康復
一名內地生意人,因談生意每天都喝很多酒,曾在內地做胃鏡發現有嚴重胃炎。近年轉戰香港市場,減少了喝酒,由於胃部不適求診並照胃鏡檢查,結果發現只是很輕微的胃炎。陳沛然認為,因為患者的胃炎原因是大量喝酒,當這因素除掉之後,胃炎就有機會好轉。「如果是幽門螺菌,接受治療便好;病因是阿士匹靈,但因心臟病不能停藥的話,患者或須配搭胃藥同服。」此外,減少吃辣、多香料等刺激性食物,也有助預防胃炎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