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症令人困擾,尤其是關節痛,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和退化性關節炎等,令患者坐立不安,甚至影響活動能力。針對痛症,現時有多種藥物或治療方法能有效紓緩,但許多人卻胡亂用藥,導致止痛不成,反出現副作用。專科醫生認為,最重要是找出病源,按世衛建議的處理痛症用藥原則,由淺入深,對症下藥,便能戰勝痛楚,提升患者生活質素。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柏滔(圖)每日面對不少痛症病人,深明他們的不適,他以過去接觸的病例解說針對病源服食止痛藥的效用。65歲的張伯患有銀屑病,半年前開始出現膝痛,試過多種消炎止痛藥及嗎啡類止痛藥都無效之餘,更出現胃痛及頭暈等副作用,他擔心是銀屑病關節炎,於是在兒子陪同下求診,結果證實所患的是典型的退化性關節炎。
陳柏滔指,類似張伯的情況其實很普遍,未知病源便亂食止痛藥,但按照世衞指引,處理痛症的安全方法,是先用簡單而副作用少的止痛藥,再慢慢增加劑量或改用更強的藥物。
愈高劑量愈多副作用
他解釋,「因為副作用一般會隨藥物劑量增加,例如常用的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長期服食高劑量有機會引致胃痛、影響腎臟或心血管健康,故醫生處方時會因應病情需要,盡量使用最安全選擇,例如由較低劑量的消炎止痛貼用起,再配合低劑量口服消炎止痛藥,如痛症持續,才按需要增加口服劑量,最後才會考慮嗎啡類藥物甚至手術治療」。
像張伯的情況,他之前服食部分消炎止痛藥後出現副作用,陳柏滔遂為他處方外用消炎止痛貼,「止痛貼直接經皮膚吸收,入血濃度減低,副作用相對較少」。陳柏滔之後再針對病源,在張伯的膝關節位置注射透明質酸關節液補充劑,改善關節活動能力。

切勿死忍 找出病源
雙管齊下,張伯的膝痛與關節僵硬情況大為改善,並在醫生建議下每朝和兒子去游泳,結果成功減磅,進一步減輕關節負擔。現時他已毋須長期依賴止痛藥,還打算父親節前一家出外旅遊。
對於治療痛症,陳柏滔強調有很多種方法,例如非類固醇止痛藥是其中一種最常用於治療關節痛症的藥物,只要經醫生評估處方合適劑量,便能有效紓緩,「因此有痛症切勿死忍,只要抱積極態度,盡早求醫,找出痛楚根源,必定有方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