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BC分析指,特朗普以瘋子理論試圖改變世界,在盟友身上見成效。(資料圖片)
特朗普第二度出任美國總統,上任半年以來,不論在國內或國外均帶來翻天覆地轉變。英國廣播公司(BBC)文章分析指,特朗普處事「神經刀」,但也讓外界摸清他的紋路——特朗普最能夠預測的是他的「不能預測」;他善變、自相矛盾和反覆無常。分析認為,特朗普正使用「瘋子理論」(Madman Theory)試圖改變世界,而這正見成效。
瘋子理論治國|特朗普是自尼克遜以來最中央集權的美國總統
文章以特朗普轟炸伊朗核設施為例,上月當被問及是否打算加入以色列襲擊行動時,他回答「我可能會,也可能不會,無人知我會怎樣做」。特朗普讓全世界以為他同意給予伊朗兩星期考慮並返回談判桌,但他隨後空襲伊朗。倫敦經濟學院國際關係教授Peter Trubowitz指出,特朗普在政策決定上高度中央集權,最少在外交政策層面上,可說是自尼克遜以來最集中的,「這讓政策決定更依賴特朗普本人的性格、偏好和脾性」。
特朗普的瘋子理論手段在北約盟國身上奏效,身旁北約秘書長呂特對他「獻媚」。(路透社)
瘋子理論治國|特朗普成功將瘋子理論應用於盟友上
特朗普將此用於政治上,將其本人的不可預測性變成重要戰略和政治資產。他把不可預測性提升為一種「主義」。此個性特質被他帶到白宮,並正主導外交和安全政策。而這正在改變世界格局。政治科學家稱此為「瘋子理論」,是指一名世界領導人試圖說服對手相信他的個性甚麼都做得出來,以此逼迫對方讓步。若運用得當,這可成為一種脅迫手段;特朗普相信它正在產生回報,讓美國的盟友按照他的意願行事。例如北約盟友增加本身軍費,不再依賴美國。
但文章提到,這種方法對敵人也能奏效嗎?它的缺陷是否在於,這並非旨在蒙騙對手的障眼法,而是基於早已確立並有明確文獻記載的性格特徵,結果反而使他的行為更容易被預測。
瘋子理論治國|不可預測性可預測性
特朗普並非首位美國總統使用「不可預測性主義」。1968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遜試圖結束越南戰爭,卻發現北越敵人難以對付。聖母大學國際關係教授Michael Desch指,有一次尼克遜對他的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說:「你應該告訴北越談判代表尼克遜的瘋狂,不知道他會做出甚麼事,所以最好在事情變得真正瘋狂之前達成協議。」Desch指,「這就是所謂的瘋子理論。」
倫敦大學學院政治學教授Julie Norman認同現在確實存在一種不可預測性主義,「每天都難以預料接下來會發生甚麼事,而這一直是特朗普的做法。」特朗普成功利用其善變的名聲改變美國與歐洲的防務關係。顯然一些歐洲領導人為討好特朗普,對他阿諛奉承。上月在北約峰會上,特朗普洩露北約秘書長呂特給他的短訊,呂特祝賀並感謝特朗普在伊朗問題上果斷行動,稱「這真是非同凡響」。呂特又讚揚特朗普成功推動北約成員國增加軍費,實現以往數十年美國總統都無法做到的事。
瘋子理論治國|特朗普個性被對手看清
於特朗普首個總統任期曾任白宮發言人的Anthony Scaramucci表示,「呂特先生,他(特朗普)試圖讓你難堪,他正坐在空軍一號上嘲笑您。」BBC指,這或許正是特朗普「不可預測性主義」核心的弱點:他們的行動可能基於特朗普渴求讚美的假設,或是特朗普偏好短期勝利,而非漫長複雜的過程。
如果情況如此,以及他們的假設正確,那麼特朗普就難以運用障眼法來迷惑對手——相反,對方已熟知特朗普這種性格特質。那麼「不可預測性主義」或「瘋子理論」在對手身上是否有效呢?曾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遭特朗普與美國副總統萬斯斥責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後來同意授予權美國開採烏克蘭礦產。另一方面,俄羅斯總統普京顯然對特朗普的魅力與威脅都毫無動搖。上周四,兩人通話結束後,特朗普表示對普京不願結束俄烏戰爭感到「失望」。
瘋子理論治國|在談判中失去信任?
不可預測性或許對敵人無效,但目前尚不清楚它最近對美國盟友所帶來的轉變能否持續。這一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憑衝動驅使的,而且人們可能擔心,美國會被視為不可靠的談判方。
Norman指出,「如果大家不信任美國、不確定美國在談判中是否會信守承諾,在防務和安全問題上是否會站在他們一邊,他們就不會想與美國做生意。」她認為「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圈子中不少人追求的孤立主義最終會適得其反。德國總理默茨曾說,歐洲現在需要在行動上獨立於美國。Trubowitz指,默茨這番話的重要性在於,它承認了美國戰略重心正在轉變,美國不會回到特朗普上任前的狀態,「所以歐洲必須在行動上更具自主性。」至於歐洲會否被特朗普的不可預測性嚇唬,而大幅改變西方世界自冷戰結束後的安全架構。Norman認為,美國政治已經改變,優先事項也變了。對MAGA聯盟來說,中國比俄羅斯是更大的問題,但這對歐洲人來說或許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