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家樂(左)和林欣婷獲得「醫管局2025優秀青年獎」。
人口老化,本港65歲以上長者比例預計到2030年佔總人口三成,而關節退化與慢性疾病治療需求與日俱增。就處理關節退化,目前雖然有關節置換技術,相對傷口較大,而置換髖關節更可能要切斷肌群,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矯形及創傷科——骨科)副顧問醫生林欣婷不單提倡以微創牛津半膝置換術,將傷口減至3厘米,亦積極推廣前方入路髖關節置換術,令患者術後當日即可下床行走,目前兩種手術已分別完成60及20例。專注關節置換技術革新的她早前獲「醫管局2025優秀青年獎」。
林欣婷是本港首名醫生提倡以微創牛津半膝置換術,此手術難度較高,但可將傳統膝置換術約10厘米切口減至3厘米。她指,不單切口較細,患者術後疼痛顯著減輕,逾九成患者保留四頭肌功能,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縮短。2021年加入那打素醫院至今,她已完成逾60例此類手術。
去年她赴德國完成前方入路髖關節置換術(DAA)專業培訓,返港後積極推廣此技術。她指,DAA透過肌肉自然間隙進入手術部位,完全避免切斷肌群,患者術後當日可下床行走。她指,公立醫院每年約600宗髖關節手術,九成採傳統後路術式須穿過臀大肌且術後活動受限。DAA技術既能保留肌肉,又提供高強度關節穩定。目前她已完成逾20例DAA手術。
林欣婷為病患治療理念,除以先進技術減輕患者疼痛和治療對生活影響,更會尊重患者意願。她憶述,一名九旬患者的人工關節沙門氏菌感染併發假體脫落,一般治療方案是截肢,但伯伯強烈拒絕截肢方案,團隊尊重患者意願,歷經10小時馬拉松式手術,最終保全肢體。
她稱,見證病人重獲新生,往往都很難忘;有患者因股骨頸斷裂臥床多日,在接受DAA後,隔天已能自由行走並出院;亦有病人因雙膝疼痛放棄唱大戲多年,完成微創牛津半膝關節置換術,半年後已復出舞台。為推廣此技術,月底她將聯手中文大學骨科部門舉辦工作坊,邀請海外專家現場分享經驗,提升關節置換手術水平。
除林欣婷外,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顧問醫生陳家樂同獲「醫管局2025優秀青年獎」。他指,非輸血依賴型地中海貧血(NTDT)患者因醫學發展,壽命得以延長,但因鐵質過剩致器官系統失調,本地數據統計,這類患者肝臟中度至嚴重積鐵率達30%,嚴重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為11%,糖尿病發病率更達正常人兩倍。他推廣將併發症篩查計劃擴展到NTDT病人,解釋NTDT發病時間有較大差異,幼兒至老年都有機會出現,「篩查計劃成為常規臨床服務,實現早發現早干預。」
醫管局龐大數據庫如「金礦」
他形容醫管局龐大數據庫就好似「金礦」,「(利用數據分析)就像礦工般挖掘,從數百萬項臨床數據發現治療優化線索……正與不同聯網同事合作建立地中海貧血與白血病專病數據庫,透過回顧性研究提升治療精準度。」陳家樂坦言令團隊感受到醫學進步可幫助更多患有危重疾病的病人,帶給他們希望,「公立醫院病人多屬弱勢群體,與私營醫院環境不同。當見證他們康復展露笑容,那份感激之情是最光榮的時刻。」
此外,他亦積極推動電子化系統改革,優化化療點單系統。他指,目前公立醫院的化療藥物電子處方系統仍在發展階段,未能完全覆蓋所有需求,因化療藥物配方相對複雜且種類繁多。在系統尚未全面電子化前,部分流程仍須依賴人手操作。他笑指2023年前,甚至仍須用傳真機傳送化療藥單至藥房;當藥房同時接收大量傳真藥單時,或出現處理延遲或遺漏的情況。推動的電子化改革,正是為了改善此類傳統作業模式的潛在風險,提升效率並減少發生人為錯誤的機會。
表彰青年醫師專業傳承技術開拓
本月19日是中國醫師節,今年主題為「向醫者致敬:杏林春暖、惠澤社群、感恩有您!」兩名獲獎醫生從數據醫療與精準手術領域突破,惠澤患者。醫管局指,此獎項表彰青年醫師在專業傳承與技術開拓的貢獻,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的醫療精神,為公立醫療體系注入永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