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5-08-20 04:31:59
日報

遙距醫療監管分散 資訊透明度不足 法律責任不清楚 消委會倡業界加強指引建白名單

分享:
頭版

遙距醫療服務近年愈趨普及,標榜足不出戶也能求醫、診斷及獲藥物到戶等。惟消費者委員會研究發現,本港私營遙距醫療監管框架分散、法律責任不明確,例如有平台聲稱其遙距診症服務並非用於診斷或視為治療,但又標明可簽發醫生紙和處方;亦有平台資訊透明度不足、平台和通訊工具的私隱與安全存疑等。消委會過去5年共接獲7宗相關投訴,建議業界和政府加強服務指引、由業界為符合標準的遙距平台建立白名單等。

攝:周令知

疫情期間不少人都使用遙距醫療診症,同類服務在社會加速應用,消委會2020年至今年6月共接獲7宗遙距醫療相關投訴,逾半涉及未有提供服務或退款,涉事金額最高一宗約1,300元。消委會去年訪問消費者、中西醫和遙距醫療服務提供者,又檢視19個服務提供者網站與宣傳資料等等,發現行業目前監管分散、法律責任不明確,價格、透明度和保險保障範圍不確定,而使用WhatsApp及Zoom等軟件遙距診症,亦衍生私隱和安全隱患。

消費保障政策商營手法及申訴小組主席余承章 消委會主席陳錦榮 消委會署理總幹事何應富

余承章(左)表示,遙距醫療牽涉的不同持份者,目前僅私營機構和中西醫受規管;右為何應富。

兼收預約費診症費 約定時間醫生失聯

營商手法方面,消委會指遙距醫療平台普遍資訊含糊不清、消費者缺乏選擇、操作支援不足等問題,有5個商家須消費者註冊帳戶才能查閱收費資料,亦有15個商家沒有明確交代病人如不適合遙距診症會否全額退款等。有投訴人曾支付400元預約私家醫院遙距醫療,在完成診症後再被收取550元,包括診症和藥物費用等,她始發現最初的400元原來屬預約費而非診症費,質疑平台誤導消費者。

另有一宗投訴涉及預繳診症費後,在約定的診症時間嘗試聯絡醫生一個多小時,但不成功,最終無法獲得服務,隨後致電平台求助亦不果,經消委會介入後獲全數退款。消委會署理總幹事何應富指,近年投訴並不算多,但預期未來接受遙距醫療的消費者人數,會因為人口老化和科技發展而增加,有理由相信投訴數字亦將相應上升。

僅私營機構和中西醫受規管

研究又發現,受訪消費者和中西醫都認為未能進行身體檢查,是遙距醫療的最大障礙或憂慮,其次是對醫療事故或誤診有憂慮。消費保障政策商營手法及申訴小組主席余承章表示,遙距醫療時牽涉私營醫療機構、遙距醫療平台、中西醫、藥物送遞等不同類別,惟現時僅私營機構和中西醫受規管;舉例有4個平台聲稱服務非用於診斷,卻同時可簽發醫生紙和處方,亦有8個商家以條款迴避病人使用服務可能引致損失或傷害的法律責任。

adblk5
消委會主席陳錦榮

陳錦榮希望,研究能鼓勵商家向消費者提供足夠、清晰的資料。

建議訂服務標準涵蓋各界別

消委會建議業界和政府加強遙距醫療服務指引,納入臨床標準、技術操作、義務和法律責任等項目,並建議業界自行建立符合標準和要求的白名單,如服務提供者取得認證、設投訴途徑和服務承諾等,監管長遠應擴大至中西醫以外醫療專業人員、遙距醫療平台等,並建議提升市場透明度,籲業界主動公開清晰收費等。消委會主席陳錦榮盼研究能鼓勵商家向消費者提供足夠、清晰的資料,又希望可訂立一套有關遙距醫療服務的標準,一併涵蓋私營醫療機構、保險公司和遙距醫療平台、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等醫療專業人員。

醫衛局:鼓勵各專業訂出指引

醫務衛生局回覆指,留意到消委會的研究結果並將審視當中建議,又稱遙距醫療服務應由合資格醫護人員提供,受相關醫護專業的管理局及委員會監管;現時部分醫護專業的管理局及委員會已為遙距醫療制訂指引,涵蓋建立醫患關係、判斷病人適合遙距醫療與否、保障病人私隱等實務事宜,政府將鼓勵各專業按行業特色和實務需要,訂出並適時改良遙距醫療的具體指引。

ADVERTISEMENT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