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第五波疫情,無論大人或小朋友都在新常態下生活,但這生活很多時未必能夠適應,導致家長和小朋友都有壓力。利民會日前舉辦「親子有話兒」線上分享會,探討兒童情緒行為、社交媒體對兒童影響,以及家長有效應對的方法。美國遊戲治療協會註冊遊戲治療師及心理輔導員文珮琪姑娘指出:「隨著社會壓力大,以及家長的要求提升,小朋友的情緒負擔也相應提高,導致負面情緒影響身體狀況的趨勢日益嚴重;遊戲治療有效利用玩具協助小朋友表達出需要和感受,紓緩被抑壓的情緒。」
樂苗坊中心主任 - 文珮琪姑娘(美國遊戲治療協會註冊遊戲治療師及心理輔導員)
Noopie媽媽及Lewis
日常中家長可留意一些情況,也是小朋友表達情緒的求救信號:
- 情緒容易波動或發怒
- 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 容易感到內疚,覺得自己無用或無價值
- 胃口或體重大減或大增
- 失眠、或睡眠過多
- 不想上學,無故缺課增多;成績退步
- 常大叫、抱怨或哭泣
- 減少與同學接觸
- 沉迷上網及玩手機
無論出現甚麼情況,家長可以用小朋友的角度,了解他們的情緒及壓力和背後的原因,以非批判性的態度相處,體諒及認同孩子的努力嘗試,在疫情新常態中也可以親子同行。另一方面, Noopie媽媽及Lewis分享如何建立關係,及Lewis日常善用小息及課餘時間。母子一起玩孩子喜愛的遊戲,陪伴成長,由孩子決定如何培養自己的興趣,一步一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