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朋友逐漸長大後,開始懂得表達自己的想法及要求,甚至與父母討價還價,讓大部分父母傷腦筋,不知道如何管教。協助子女建立理想行為成為不少父母的首要任務。衛生署提出7大建議,幫助父母減少孩子的不當行為。

協助子女建立理想行為成為不少父母的首要任務。(網絡圖片)
小朋友並非父母的傀儡。如果想孩子服從指示,最重要是良好的親子關係,家長平日不妨多與孩子相處溝通,為關係打好基礎。父母同時要「以身作則」及「實際期望」,切勿「講一套,做一套」及對孩子期望超出其能力。
用清晰正面的指示
父母對小朋友作出指示時,首先要取得他的注意,家長不妨走近小朋友,並叫喚他的名字,再蹲下至孩子眼睛高度待後,才給予指示。同時,家長應根據孩子的理解程度,發出正面、清楚及有建設性的指示,例如「請把玩具放在箱內」,避免說「不要亂七八糟」。
家長給予指令後,切忌問小朋友「好不好」,令孩子以為自己有選擇權。同時父母要提供適當時間小朋友作出反應,別急於發出一連串指示。
欣賞及讚賞
讚賞可以增加理想行為出現,減少不適當的行為。家長可多留意並欣賞孩子適當的行為,例如當他安靜地坐下自己玩或跟從指示去做,便即時讚賞他,避免把適當的行為視為理所當然。
稱讚時盡量要明確地描述他的理想行為,如「你真用心畫圖畫」或「謝謝你把玩具放好」。若果父母只說「很好」、「真乖」,孩子並不會明白自己做得好之處。
父母稱讚時盡量要明確地描述孩子的理想行為,如「你真用心畫圖畫」。(網絡圖片)
適當獎賞
獎賞須是孩子喜歡的活動或東西,當中以家庭活動是最佳獎勵活動,例如:爸爸教孩子下棋,到公園玩、外出吃一頓等,既可避免孩子偏重物質獎勵,也可增添親子相處機會。
如果家長使用貼紙作為獎勵,需小心監察,並根據孩子的程度,訂定一個清楚、明確、正面及可執行的目標,例如:「在40分鐘內完成晚飯」。初期的目標應為孩子容易達到及有興趣的目標,其後逐漸提高標準。例如:每次達標有一個貼紙,三個貼紙可以去公園玩;連續一星期達標後,便可提高目標,例如「在35分鐘內完成晚飯」。
獎勵及換取獎賞的頻率要經常調整,維持孩子的興趣,當孩子理想行為變得穩定時,家長可逐漸減少獎賞, 最終變為不定時獎賞,令孩子不長期依賴物質獎勵。
子女永遠都需要父母的鼓勵,父母須保持讚賞孩子的習慣,。如果孩子未能完成目標,家長毋須拿走他的貼紙。同時經常檢討獎勵計劃,有需要時作出修訂,務求令孩子容易達到目標。
貫徹執行
如果希望子女能達致目標,家長須貫徹執行計劃。每位家人須了解計畫,採取一致的方法。
後果配合
獎勵計劃可能需要配合適當後果,才能順利實行。父母可以在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承擔後果。
資料來源: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