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角度淺淡久坐之弊
資訊時代,久坐已成為現代人的生活常態。無論是長時間對著電腦的上班族,還是滑手機的人士,一坐往往數小時不動。現代研究顯示,每天坐超過8小時,即使有運動習慣,也難以抵銷其危害,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甚至早逝風險。中醫早在《黃帝內經》已對此有深刻洞察。
《宣明五氣篇》:「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人體氣血靠活動推動,長期靜坐不動,氣血運行受阻,脾胃功能受損,導致氣滯血瘀、津液不布。久而久之,筋骨失養,四肢痠軟,甚至痰濕積聚,引發肥胖與代謝異常。這與現代醫學的「久坐導致代謝綜合症」結論相符。
久坐還會阻礙下肢靜脈回流,引發水腫、靜脈曲張,甚至血栓。中醫視此為「血行不暢、瘀阻經絡」。氣滯生痰,痰瘀交阻,進一步影響臟腑功能。若脾失健運,水濕內停,則頭昏乏力、食慾不振。更嚴重的是,久坐損及「腎氣」。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通於腦,久坐導致氣血不達腰腎,下元失養,造成腰痠腿軟、記憶減退、精神不振。
中醫強調「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陰陽失衡則百病叢生。對抗久坐之弊,關鍵在於「持之以恆的微動」。例如每坐45分鐘起身走動、活動肩頸與下肢,或透過拍打經絡、深呼吸促進氣血流通。「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人體亦然。若能在日常融入規律活動,讓氣血常行、筋骨常動,不僅能預防代謝與心腦疾病,更可使身心暢達,精神清明。
久坐之弊雖緣於現代生活,但解方早已蘊藏於中醫「天人合一」的智慧中。只要適時活動,氣血通暢,健康自然長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