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標題,各位是否想起長輩的教訓?如「煎炸嘢好熱氣」、「捱夜會熱氣生暗瘡」等。年輕人對「熱氣」多不以為然,其實背後有中醫理論。字面上,「熱」屬寒熱之一;「氣」是主宰身體運作的無形之力,合稱即為人體偏向化熱的現象。
中醫以「八綱」辨證: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用二元對立方式評估病勢偏性。比如感冒半天的患者:咳嗽流涕、胃口尚可,屬病在表;起病短、正邪皆實,屬實;怕冷、不發熱,屬寒。綜合為「表實寒」證。治療以「解表散寒」,常用麻黃、葛根等;因不見虛,少用人參、阿膠等補益藥。
可見,八綱從對立面中擇其偏向,以高度概括病機。「熱氣」即寒熱之中偏熱的相對概念。進食「熱氣」食物,人體更偏熱,易見口乾、口瘡(痱滋)、咽喉痛等。重點在「相對」:有人能吃兩斤炸雞不覺上火;有人碰一片薯片便口舌生瘡,差異來自體質不同。
因此,下次聽到長輩提醒「會熱氣」,並非限制你的人生,而是基於對你體質的觀察:你偏熱時更易出現不適,所以勸你三思飲食。所謂「高手在民間,久病成良醫」,這些口耳相傳的叮囑,凝聚了中醫數千年的經驗與智慧。
作者為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註冊中醫師胡子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