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筆者因為修讀研究院功課需要收集大量數據,感到壓力,友人好心獻計,
何不以少許贈券利誘別人參與研究,這是種很常用作提升研究參與率的方法,唯因這項研究是筆者的私人功課,實在無法負擔足夠利誘人參與的研究經費,故需要再努力思考在資源緊絀的狀況下,如何解決困局?
就如近日上映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小偷家族》,去問觀眾原來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夥人,是否就不可能成為親人?在這個小城跟筆者毫不相識且沒有連繫的外人,大多都為生活已忙得半死,為何要付出寶貴的光陰去了解一個陌生人的研究並提供援助呢?莫說沒有研究經費,即使可以利誘,也不一定成功吧?
但筆者教授的入門心理學,不就早已說明,錢,或任何物質上的滿足,從來不是誘發人類的行為及選擇的唯一動機,對很多人,錢及物質的滿足亦並非最好的推動力。 因為人所需的,從來都不單純是物慾的滿足,而錢及物慾以外的動機及例子比比皆是,就以電影《小偷家族》為例,當中沒有血緣卻選擇聚在老母親初枝又舊又簡陋的小平房的一室男女老幼,過著左支右絀的生活,縱有工作卻仍需偷竊日常用品幫補家計,但如家人般一起交流生活互相關懷珍惜的選擇,並非為錢!
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 (Harry Harlow)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對跟人類同屬靈長類動物的恒河猴嬰兒,進行了一系列充滿道德爭議的研究,哈洛安排恒河猴嬰兒一出世便與生母分離,再以兩個人造的機械代母在籠中陪伴觀察記錄恒河猴嬰的成長。 在實驗中,一個鐵絲網製造的代母會提供奶水滿足恒河猴的生理需要,而另一個人造代母則以柔軟的絨布包裹著外層卻沒奶水供應,結果恒河猴除了飢餓時走去鐵絲網代母處喝奶,其餘大部份的時間都擁抱伴著柔軟的絨布代母,而當哈利·哈洛把一些具驚嚇性的玩具放在恒河猴面前,恒河猴總會走向柔軟的絨布代母,而不是去找負責提供奶水的鐵絲網代母尋安慰,這系列實驗推翻了當時行為學派認為嬰兒對母親的依戀行為 (attachment behavior) 源自母親提供食物滿足生理欲望的獎賞 (reinforcement),支持從進化論的角度解釋嬰兒與生俱來強烈渴求母親的溫柔觸感 (contact comfort),這些溫柔觸感的心理需要,比生理需要對嬰兒的行為及健康成長更具影響力。
物質上,即使貧乏至要偷竊求存,戲中一對男女小孩仍能感到這個家互動的溫度及溫柔,是枝裕和一再追問何謂「家」?而在機近絕望的尋求研究協作中,仍遇上願意了解仗義相助的陌生人,筆者猜想當中的推動力,大概是對歷奇教育有相同的信念及對人的一腔熱誠吧?謹此向有心人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