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財政預算中以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解釋香港社會發展和今天年輕人的渴求。(相片由作者提供)
同樣是公佈方針政策,即使對內容有幾多批評,也不能否定曾俊華司長面對公眾的表達感技巧相對梁特首高幾班,無論他的論點如何,起碼語調平和,作結時 更重新肯定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的渴求價值,讓人聽得舒服,並沒有如梁般在施政報告中,從引言已急不及待向大學生開火,唯恐社會不夠撕裂!因此,財政預算 案公佈後,港大民調顯示市民對其的滿意指數創5年新高,而對曾司長的支持度亦相繼提升,跟施政報告公佈後市民的滿意度創97 回歸以來新低,及對梁對《學苑》的批判不認同實在大相徑庭。其實,對冗長的施政報告或財政預算仔細分析、深入討論、理性批判思考都太累人,要考慮平衡整個 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平衡,根本並非凡人思考或判斷的習性,所以整體包裝,特別是最令人注目的開首及結尾,感覺良好便足以左右民意!
曾司長在財政預算結語時引用了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並配合香港社會發展去解釋今天香港人和年輕人的渴求,饒有心思。需求層次理論是一套解 釋人類動機的理論,主要是把人與生俱來的多種需求綜合整理排序,從基本至高等層次依次為生理、安全、愛和歸屬、尊嚴、認知、美、自我實現、超越個人/靈性 的渴求,若基本的層次不被滿足,便不會去追求更高層次,因此說明了社會上不同的人會被不同的需求層次所激勵,而相比起追求食物、水、空氣、性、安全等基本 生理的欲望,渴求較高層次如自我實現等人自會遞減,因為渴求越高層次便反映越多條件需要早已被滿足,所以這層次理論是以金字塔的圖形來展現。
香港開埠百多年,在英國殖民統治下,從小漁村發展成一個運輸貿易的轉口港、演變至工商業城市再至國際知名的金融中心,財政儲備及人均生產總值都位列 全球十大,香港人在經濟上打拼的成就足夠傲視全球,所以財爺相信在物質相對豐裕的香港社會成長的雨傘世代,早已不再留戀在果腹這等基本層次,而轉往追求更 高層次的心靈滿足,「渴求心中富有」確實吻合了馬斯洛理論的推論。
從前,數以萬計的大陸同胞為了兩餐安樂茶飯不惜以身犯險偷渡湧到香港,結果刻苦奮鬥之下共同創造了一個經濟傳奇;今天,懷著這批不甘認命基因的子孫 再次升呢追求更高階層,堅決求真「普選」、求「公平公義」、求「命運自主」,不必多問怎麼以前英國殖民統治多年也沒有爭取政治的權利回歸後才吵著要,因為 渴求美好進步是人「道」。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