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5-11-21 04:29:35
日報

由《威龍猛將》到《逃亡遊戲》

分享:
《威龍猛將》 《逃亡遊戲》

最近,有套荷李活動作片上畫,叫《The Running Man》,香港譯名是《逃亡遊戲》。很正路,也是近年常態。電影改編自史提芬京的小說,1987年,已經被改編過一次,由當時得令的阿諾舒華辛力加領銜主演,香港譯名是《威龍猛將》。很無厘頭?未算。台灣譯名是《魔鬼阿諾》。完全不用理會意義或道理,最緊要賣點夠清楚。

也真是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獨有的風景。即是,阿諾舒華辛力加憑《未來戰士》大受歡迎,之後便有《邊緣戰士》與《鐵血戰士》面世。阿諾舒華辛力加的宿敵,是史泰龍,䁥稱龍哥。李小龍的電影,叫《猛龍過江》,叫《龍爭虎鬥》;成龍的電影,叫《龍少爺》,叫《龍的心》,叫《龍兄虎弟》,叫《飛龍猛將》,無話可說,硬要把《The Running Man》變成《威龍猛將》,而不是同一系列的《逃亡戰士》?不知算挑機還是渾水摸魚。又不得不佩服,《威龍猛將》之後,阿諾舒華好像成為「威龍」的代表作,出過《宇宙威龍》、《威龍二世》,更加顯示出當年為求成功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除了片名的創作空間無限大,劇情一樣。看《逃亡遊戲》的時候,你應該會驚訝為何明明跟《威龍猛將》來自同一本小說,但兩者的角色關係,故事發展,背景設定,竟然完全截然不同?那個時候,好像理所當然。當荷李活也有這樣風氣,出名靈活的香港人怎可能沒有變本加厲。有些改動,必要的,例如,《射鵰英雄傳》寫了汗血寶馬,又寫了人鯊在巨浪中大戰,以八十年代的製作水平,怎可能拍得到出來?只好刪改一下遷就遷就。又或者,像周星馳版本的《鹿鼎記》,為了讓突然大紅大紫的林青霞有個重要角色,把神龍教教主由男人變成女人也在所不惜。不過,絕大部分改動,也是莫名其妙,可能只不過基於編劇認為自己的創作力還勝過金庸本人。

adblk6

說到魔改之王,徐克肯定名列前茅。成功的,例如《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如果沒有看過原著小說,大概真會以為東方不敗是個絕色美女,跟令狐沖有段曖昧關係;也有引起極大爭議的,例如引入宮崎駿的動畫《風之谷》,在不理會原裝日文版本的情況之下,把粵語配音版本改造到面目全非,就算在當年,也大受抨擊。來到今時今日,如此極端的情況,應該不太可能發生得到,知名的原作者固然開始懂得保護自己的創意,改編者大概也多了一份尊重。

只是,有時,也真會懷念《威龍猛將》式的離譜,或者亂來。就以片名為例,近年的趨勢,都是傾向直譯,嚴格到一個地步,叫《魔盜王》也不可以,一定要叫《加勒比海盜》。為了追求方便,把中文譯名統一處理,比卡超不叫比卡超,要叫皮卡丘;瑪利奧不是瑪利奧,是瑪利歐。像《Bugonia》這類片名,換了在以前,大概會被改造成一個易於理解的中文名,今天只可以變成不倫不類的《暴蜂尼亞》。不是不可惜。

有沒有可能,在《威龍猛將》和《逃亡遊戲》之外,還有第三個選擇呢?在中國,《The Running Man》被譯成《過關斬將》,新版則叫做《過關斬將:獵殺遊戲》。按照社會的發展走勢,在不久將來,香港是否也只可以緊隨其後?不知道,或者真要問問醉心電影藝術特別喜歡扮梁朝偉的局長的意見。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