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娛樂
2017-03-02 06:00:00

《恐襲波士頓馬拉松》解恨療創是場馬拉松

分享:

2013年4月15日,是雲集各地精英跑手的波士頓馬拉松比賽日,在最多人群聚集打氣的終點附近,也是跑手迎向光榮衝線的路段,發生了兩次爆炸。一個城市的年度盛事頓時變成3死逾260人傷的慘劇,震撼全球,事件被搬上銀幕,屬意料中事。
 

波士頓的強
《恐襲波士頓馬拉松》根據該次爆炸慘劇改編,電影在美國的評價不錯,惟遭《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狠批,把嚴肅題材拍成荷李活式主流電影。畢竟對城中人而言,4年前的慘劇仍歷歷在目,銀幕重現,猶如於揭開傷疤。影片該如何給予療愈系的答案?該片英文片名是Patriots Day,即麻省波士頓紀念美國獨立戰爭的「愛國日」(4月第3個星期一)。這天,當地人主要做的三件事就是跑馬拉松、觀看賽事及打氣,或是去捧場支持「波士頓紅襪」棒球隊。與其說他們愛國,不如說是愛波士頓,導演彼德柏格(Peter Berg)和麥克華堡(Mark Wahlberg)都是波士頓人,影片聚焦於危難事件發生後,在恐懼氣氛籠罩下,全城不分崗位和身份,發揮團結守望精神,展現出「Boston Strong」。在特朗普掌管的美國,如果要看較具批判性的紀錄片,可考慮看去年由HBO和《波士頓環球報》製作的《Marathon:The Patriots Day Bombing》,多角度探究恐怖主義的形成,對一對兄弟兇徒作出較平衡的報道,4個遇事家庭分享心路歷程,不時感觸落淚,要治愈創傷與化解仇恨,恐怕是場漫長的馬拉松。

虛構角色  紀實劇情
《恐》片屬於劇情式紀錄片,令人想起保羅格連加斯(Paul Greengrass)執導有關911的《聯合93》,同樣加插不少真實新聞片段,不過,彼德伯格沒有邀請當事人演自己,找來三度合作的麥克華堡,飾演波士頓警察局指揮官艾德戴維斯。這虛構角色目擊案發、協助救援、參與調查及追捕疑兇的行動,是眾多波士頓警察的化身;角色雖然無處不在,但沒有被描述為勇武的救世英雄,其他協助緝捕疑兇的關鍵角色,如內地留學生、年老警長和尋常居民等,仍是根據真實人物改寫。拍過《絕地孤軍》的彼德柏格,擅拍實感強的動作場面,今次以真實賽事及新聞片段,配合手搖拍攝鏡頭營造現場感,處理爆炸場面,頗為克制,避免渲染;圍捕疑兇的槍戰,有點港式警匪片感覺,看似誇張,原來真實情況也是頗激烈,不過,全片的警隊形象正面,警民合作緝兇,香港人看在眼內,認同感較低。

譴責暴力
導演彼德柏格既不打算深究恐怖主義背後,如政治、宗教及種族等爭議性課題,亦沒有推銷反恐,只如實呈現爆炸慘案經過,以及5天的緝兇過程,譴責暴力。電影沒有讓倖存者及協助緝兇的警員親述感受,但現實中,其中一對倖存的新婚夫婦,各自因爆炸而需截肢,卻仍以樂觀、幽默態度面對,戴著義肢的丈夫去年再次參賽跑畢全程,衝線一幕已是療愈的示範。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