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坊間出現了很多關於人口政策的討論,筆者沒有梁振英那麼仔細,連放棄續簽高才子女要否退學都考慮到,但香港的人口政策長期介乎不存在與混亂之間,卻是事實。
總體來看,「高才通」比起時有聽聞的「香港千萬人口論」已經靠譜得多——建設千萬人口大都會誰都懂得說,但要做到房屋、教育、就業全都配合跟上,卻誰都知道當局怎樣也實現不了。「高才通」希望吸引世界各地高才來港,方向無疑是正確的,可是措施一出台,獲批申請中,有95%來自中國內地,任誰也看得出是個大漏洞,以致出現了「絕大多數人才家庭沒有落戶香港,而是拿了身份證後全家返回內地」的情况,明顯有需要從嚴把關。不過勞福局長孫玉菡剛於上周六重申,政府不會強迫高才居港,亦不會為留港日數「劃線」,認為高才倘被迫留港將「創造不到價值」——難道令香港淪為一間任人自出自入的「酒店」,反而能創造最大價值?
其實筆者對目前政策的最大疑問,在於當局異常刻意地合理化「搶人才」措施帶動本港住屋需求:孫玉菡局長早前發文回應,解釋幸有「搶人才」措施帶來新客源,空置率才大致平穩,「幸保不失」,並引述市場分析指, 2022年12月至2025年6月,香港私人住宅租金指數累計上升逾一成。
筆者不明白,從甚麼時候開始,提振樓市成為了政府的首要任務或責任?但看見設立「購房資金通」,便利內地人才在港置業的建議後,更令筆者確信這是一個以「北水」托市的計劃,明顯超越了人口政策的應有範疇。儘管筆者無從得知「購房通」的細節,但無論如何,任何只便利來港人才在港置業,甚至變相資助他們置業,而無法惠及港人或剝奪港人權益的措施,筆者一定是大力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