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7-09 04:31:46
日報

從人口看蜀漢滅亡

分享:

人們讀蜀漢史,大都只關注諸葛亮北伐,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秦制二千年》作者諶旭彬從人口角度出發,讓我們從側面但更客觀地了解蜀漢滅亡的真正原因。

據《後漢書》記載,東漢順帝永和5年(140),益州所轄12郡國,共有1,525,257戶,7,242,046人。其中僅蜀郡一地便有300,452戶,1,350,476人。益州在東漢末年遭遇的戰亂不多,所以長期屬於人口流入地,吸引了很多荊州與關中地區的流民。龐統建議劉備取西川,說的便是「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所謂「戶口百萬」指的正是益州的總人口超過了百萬戶,以100萬戶計算,便有大約500萬人口。

即使曹操在漢中之戰後強制遷空了漢中百姓(《後漢書》記載漢中戶5萬有餘,口26萬有餘),益州也至少仍有50餘萬戶,超過200萬人口。可是,蜀漢政權在諸葛亮與姜維獨掌軍權時代一直窮兵黷武,至滅亡之日,竟只剩下「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的地步。

從上述數據可以知道,在蜀漢政權下,人口發生了急劇萎縮。但令人更驚訝的是,儘管人口僅94萬,但軍隊仍維持在10萬人以上,另外需要4萬名官吏來管理!這意味著從事生產的勞動力進一步萎縮,也意味着蜀漢政權如想維持財政,唯一辦法便是加大汲取力度,因此增加官吏人數既是為了提升汲取強度維持財政,也是為了用高壓手段維持社會穩定——政權無論在人力資源、財政或人心上也無法維持,即使沒有外敵入侵,蜀漢的結局也只有潰敗。

adblk6

所以在蜀漢滅亡前5年,益州名士譙周提出著名的《仇國論》,代表着益州本土勢力對蜀漢政權的責難。《仇國論》實際上就是宣揚曹魏必勝蜀漢必亡,蠱惑人心的言論,寧願借助外力來達到自治,為日後劉禪投降魏國奠定了輿論基礎。以前看到這裡一定會認為譙周是個奸臣,但唯有從人口角度才了解到蜀漢政權以及諸葛亮與姜維北伐的遺禍,人民實在是苦不堪言,只求曹魏入侵以換取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