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女性的時尚打扮
上一期專欄為大家介紹「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中展示的唐代飲食文化,本期介紹展覽另一亮點 — 唐代女性的時尚裝扮。
唐代女性的服飾,從初唐到盛唐的一百年間,發生了顯著變化。唐高祖和太宗時期(618-649),女性流行穿「羃」,把全身遮蔽;高宗時期開始流行「帷帽」,頸部淺露;至武則天執政時,「帷帽」大行其道;到中宗於705年即位後,女性已不再穿「羃」了。唐代女性服飾逐漸開放,與唐代走向開放的盛世同步。

唐朝仕女佩戴以布帛做的軟帽,上方再加斗笠,是武則天時期流行的「帷帽」。(洛陽博物館藏)
隨着女性服飾逐漸開放,唐代對女性的審美觀也漸次改變。唐初,女性以腰肢纖細為美,至盛唐則崇尚豐腴,視之為充滿生命力的健康美。盛唐婦女充滿自信,不僅化漂亮的面妝,還流行露髻出行,展示精心打扮的妝容和髮式。
唐代婦女的妝容以髮式最講究,流行束高髻,搭配華麗的頭飾,單是髮髻款式便多達140多款,頭部髮型和裝飾宛如精巧的藝術品。因此,在金銀飾物中,髮髻飾品不僅數量多,種類也繁複。唐代女性年滿十五歲會舉行「結笄之禮」(成年禮),即着禮衣、綰髮髻、插髮簪,髮飾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這尊彩繪陶女立俑梳着流行的雙丫髻,穿著華麗長裙,身形豐腴,正是體現開元、天寶年間以豐腴為美的社會風尚,象徵健康富足和充滿生命力。(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女子插在髮髻上的裝飾叫做「櫛」。展覽展出一件於揚州出土的金櫛頭飾,在僅0.4毫米厚的薄金片上,鏤空鏨刻豐富花紋,櫛面有一雙對稱的奏樂飛天(即仙女),一位吹笙,一位手持拍板,反映唐代的佛教文化;四周配有蓮瓣、梅花、蝴蝶、魚鱗紋等多重紋帶,造工華麗。金銀器工藝自魏晉南北朝後逐漸成熟,發展至唐代達到中國古代黃金藝術的巔峰。

金櫛是插在髮髻上的飾物,這件金櫛於薄薄的金片上刻有一雙對稱的奏樂飛天(即仙女),四周配有多重紋帶,造工華麗。(揚州博物館藏)
另一件精緻的頭飾是富有波斯特色的嵌綠松石立鳳金飾件。頭飾中央是站立的鳳鳥,呈孔雀開屏狀,羽翼邊緣飾以鑲嵌綠松石的聯珠紋勾邊。聯珠紋源於波斯,整件頭飾輪廓清晰、造型別致,工藝精湛。插在髮髻上,會隨穿戴者的步伐輕搖,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詩句描述,這件精巧的嵌綠松石立鳳金飾,正是步搖的實物寫照,十分佩服唐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和心思!

嵌綠松石立鳳金頭飾,工藝精湛,中央為站立的鳳鳥,作開屏狀,造型別致。(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藏)
盛唐社會風氣開放,從仕女的衣着打扮中可見一斑。她們有時穿着男裝,以長袍、長褲和靴子的中亞服飾,參加狩獵和馬球等戶外活動。在唐代,女性騎馬出行非常普遍,展覽中一套四件的三彩打馬球女俑,正是盛唐女性騎馬打球的裝束,四位面部圓潤的女性,穿着圓領長襦、翻領、窄袖上衣和長靴,與男裝無異,是盛唐女性的時尚,男女共同參與馬球運動和比賽,反映盛唐文化的多元交融和開放。

這一組四件的三彩打馬球俑,生動地重現仕女策馬擊球時的動態;三彩俑釉色斑斕,流光溢彩,是三彩器中之精品。(洛陽市考古研究院藏)
透過展出來自內地多個文博機構的唐代珍貴文物;以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精選的重要唐代出土文物,讓我們從不同角度了解盛唐文化,大家豈容錯過正在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的「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展期由即日起至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