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車政策模糊失焦 申訴署宜通盤檢討
申訴專員陳積志昨日宣布,展開全面調查,詳細審研政府就單車租賃店舖引致的違泊問題的規管機制。根據《申訴專員條例》,雖然專員可就個別部門的行政失當,以致可能已有人遭受不公平待遇作出調查,但近期調查的覆蓋面,都是單一的政府部門運作,就如早前的公屋單位滴水問題,未必能對整體跨部門運作提出更全面的建議。政府應重新定義單車在香港的角色,並覆盤單車政策,鼓勵單車作環保健康代步工具。
單車是方便又環保的交通工具,在世界不同城市也有措施鼓勵市民以單車代步。然而,在香港一直存在跨部門處理行政失當,單車配套遠遠落後於國際趨勢。就在單車的定義上,特區政府將其列為康樂工具,而非交通工具,且長期不作檢討,甚至將問題互相推諉。顯然,政府未能善用單車作為城市發展的命脈,各部門互相卸責,這才是申訴專員需要全面調查的重點。環顧世界各地,有不少善用單車的成功經驗,例如新加坡的共享單車模式、丹麥哥本哈根的全方位科技模式,以及英國倫敦的市場管理模式,都值得香港借鏡。
近年世界各地掀起一股共享單車的熱潮,內地更稱「無樁」共享單車為其「新四大發明」之一。新加坡的共享單車模式,與香港可說是兩極的對照。共享單車企業過往亦曾進軍香港,雖然為單車使用者提供方便,但港府沒理順停泊等衍生問題,最終陸續撤出香港市場。新加坡的情況則不同,當地採用全球招標,選擇優秀的營運者在城市管理共享單車,制訂業界守則,讓企業賺取合理收入,目前仍有最少四個主流共享單車品牌在當地提供服務,顯然政策介入極具成效。
至於丹麥哥本哈根,城市在單車的基礎及停泊設施方面投資超過1.34億歐元,並透過「綠波」(Green Wave)智能管理系統,提升單車使用者的體驗。在上下班的繁忙時段,若單車使用者在「綠波」路段保持時速約每小時20公里,交通燈號便會一直保持綠色,令用者可暢通無阻前往目的地。哥本哈根約有六成市民每天騎單車上班或上學,駕車人口只有約一成,既有助解決交通擠塞及衍生的空氣污染問題,也有助改善市民健康。
當然,港府在公共財政緊絀的情況下,政府難以投放大量資金改善單車的營運。但亦可參考倫敦做法,善用市場力量協助單車管理。倫敦交通管理局將「單車租賃計劃」交由一家服務公司代為營辦,營辦商負責提供和維修共享單車,並調配各泊車站的單車,以確保使用者時刻有單車可供租用。「單車租賃計劃」的營運資金,來自計劃本身的收入、政府補貼和私人贊助,既能提高效率,也減少公帑開支。
當下香港需要處理的單車政策問題,並非僅限於申訴專員關注的租賃點附近違泊,這類相對微小的政策面,而是要為單車提供新的定義,並對單車政策進行通盤考量。現時城市的綠化,土木工程拓展署都會定期製訂新發展區的綠化總綱圖,並進行社區諮詢,然後跨部門推動綠化工作。但對於單車的運作,卻未見有跨部門協作以打通單車徑、提供租賃點,甚至運用科技提升單車的效率及管理質素。
城市的單車使用確實面臨挑戰。最基本要做的是對危害單車使用者的設計,如渠蓋等盡快修正,並參考外國經驗,讓合法使用單車的人士降低意外風險。在北部都會區等大型發展項目中,在規劃之初就將方便使用單車作為政策目標,同時必須檢討單車作為交通工具的法律定義,從而令各個部門有明確的政策方向,讓香港成為健康安全的單車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