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並濟
不少人回鄉探親或祭祖,都要好好調節心態,暫時放下城市生活的期待;交通不便、設施落後、衛生欠佳、物質短缺、服務有限。可是,隨著數碼時代的來臨、科技基建的進步,城鄉之間的硬實力距離已逐步拉近。加上更多城市人開始發現鄉鎮的軟實力優勢,鄉村的未來忽然變出了更多可能性。
以往發展鄉村都以建立韌性(Resilience)的角度多一點,彷彿這地方本身都只是主流以外的「另類」;住在裏面的人都是弱勢社群,所以出路就只有盡快進化為城市。但近年大城市的發展衍生越來越多問題,亦因此帶來不少的反思:到底人生活的價值在哪裏?城市化的設計與運作就是普遍人喜歡的唯一模式?「再生」或「創生」(Regeneration)成為了鄉鎮發展的新思維:如何重新理解鄉村價值、將限制變為優勢;如何主動填補城市的不足,或許就能找到城鄉並濟的新模式。
在理大北都未來論壇就聽到不少好點子。城市面對漁農自給率不足的風險,復育鄉郊耕地、專注高增值供應之餘,也可以提供城市人紓壓的康健設施與活動。鄉村習俗的深度體驗旅遊,既比消費式旅遊更可持續,亦是下一代傳承傳統價值觀的教育契機。不少科創科研都需要鄉郊作為實踐場所,尤其是環境保育、海洋探索、再生能源、生物多樣性相關。假如能把荒廢的舊村重用,建立可住宿的微型研究室,或許更能吸引對相關課題有興趣的交流學生或旅居者。
沒有城市的雜質,在村子裏長大的孩子都單純可愛。簡約生活不應該也是一種地方發展的選項?舊日鄉村的微發展智慧絕對值得我們省思。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創辦人,投身社會創業、社商創效、社區創生。為善而變,因變而善。周五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