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8-12 04:30:25
日報

超前部署應對高齡化 莫讓香港成為長者悲情城市

分享:
超前部署應對高齡化 莫讓香港成為長者悲情城市

超前部署應對高齡化 莫讓香港成為長者悲情城市

上星期,香港發生獨居長者在家中離世逾一年,直至遺體化成白骨才被發現的悲劇。這是本港今年內第二宗同類情況的個案,大眾感到震驚,不禁要問,到底這座城市的繁華背後,還有多少長者是長期生活在孤獨中,甚至以如此孤絕的方式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當然,每宗悲慘個案背後都有其獨特的原因,包括家庭結構變化、個人身心狀況或經濟能力等因素。但根據政府2021年人口普查統計,香港有近19萬獨居長者、近15萬雙老家庭,預計獨居長者會持續增加。隨着人口高齡化加劇,社區鄰里關係愈來愈疏離,政府有必要超前部署,主動關懷長者及準長者,建立更多社會聯繫,讓隱沒於劏房、舊樓或公屋單位中的長者,與社區保持接觸,定期獲得支援,避免同類悲劇再發生。

面對高齡化社會,政府正試行兩個針對長者及高風險照顧者的試點計劃,識別有需要的獨老和雙老住戶等,安排關愛隊上門探訪,並將有需要的個案轉介至社會服務單位跟進。雖然會因此增加公帑資助,但仍值得支持,預計計劃會逐步擴大至全港18區,減少長者「孤島化」的情況。這類計劃設有績效指標(KPI),例如探訪住戶數目、提供支援服務的人次等,但切忌形式主義,一味追求績效指標,而忽略人性關懷。

以今次事件而言,不幸離世的77歲長者已失聯多時,期間社會福利署及房屋署的職員在處理相關個案時,只是按本子辦事,未能察覺情況異常,直至按程序上門收樓時才發現悲劇。政府部門是否應該訂立相關指引,讓署方職員可以早些識別出有可疑的個案,轉介社工或關愛隊跟進,阻止悲劇重演。

adblk6

香港是個富裕的城市,容許長者孤獨死去而無人知曉,實在令人痛心。不少人關注到香港社會高齡化問題時,只聚焦於經濟層面,例如如何發展銀髮經濟;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完善社區支援體系,縱使已有長者中心及平安鐘等服務,但仍有很多隱蔽長者,基於種種原因與外界缺乏接觸,或因自尊心拒絕求助。其實只要處理得好,長者也是重要的社會資本。

社會更需要多做生命教育,明白到照顧長者不僅是家庭的責任,須鼓勵公眾多關心及照顧身邊的獨居長者,哪怕是一聲問候、一次探訪,都可能挽救到一條生命。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政府須牽頭建立和諧友愛的社區,讓香港長者「老有所依」,而不是讓香港成為一座長者孤獨終老的悲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