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8-27 04:30:23
日報

革除官僚心態重調解 轉化投訴為優化動力

分享:
革除官僚心態重調解 轉化投訴為優化動力

革除官僚心態重調解 轉化投訴為優化動力

香港國際申訴專員學院揭幕禮暨「正面看申訴、調解我有道」研討會日前在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舉行。運輸署副署長郭惠英分享時透露,上年度共處理194宗申訴個案,其中74宗最終透過調解解決;該署同時根據個別案例改善現行規章制度,以切合市民需要。這種處事態度值得推廣至所有政府部門,革除官僚心態,契合新時代資訊社會的發展,將投訴轉化成破除陋習的動力。

運輸署總結調解個案經驗,關鍵在於用心聆聽、從用家角度出發,盡力優化體驗。其中一宗調解個案是有市民反映「港車北上」續期通知電郵被歸類為垃圾郵件,導致錯過遞交續期申請的時限,個案最終成功調解。為此,署方更同時優化「港車北上」計劃,除發出續期通知電郵外,另以手機短訊提醒市民按時續期,同時將續期申請時段由6日延長至13日,便利市民。

其實這類情況可說無時無刻在市民與政府部門的互動中發生,然而不少公務員仍以官僚心態按章工作,缺乏彈性,令市民滿肚怨氣。運輸署的範例,實可作為各部門解決爭議的樣本,甚至毋須經過正式調解程序,部門內部已經作出彈性判斷。值得讚揚的是,運輸署因應相關案例進一步優化續期申請計劃,包括延長續期申請時段,體現了申訴專員提倡的「正面看申訴、調解我有道」的精神。投訴本質上是一種意見反饋,難得使用者願意花時間精力反映流程問題,政府部門理應認真看待。

adblk6

事實上,這種處理投訴的態度在商業社會早已廣泛應用。企業透過客戶服務收集意見,持續改善服務質素,以更貼近消費者需求,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足。然而部分公務員仍抱持「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消極態度,甚至有積極提出彈性處理方案的公務員遭上司或下屬阻撓,導致許多小糾紛長期拖延,未能有效解決。

香港的民事司法制度改革於2009年4月2日起實施,其中引入自願調解機制,鼓勵以調解解決糾紛,達致更高成本效益和更大彈性。調解由調解員協助各方協商,解決爭議並達成協議,現在已於香港的金融、家事、社區、學校廣泛推廣。而在國家支持下,國際調解院總部落戶香港,反映國家將香港定位為接向世界大門的一個平台。香港國際申訴專員學院的成立,也是香港聯通國際、輸出公共行政經驗的良好示範。

各政府部門難免需處理爭議,例如涉及樓宇管理的部門經常面對複雜難解的糾紛。與其花公帑對簿公堂,倒不如採取更積極的調解方式尋求合理解決方案。例如處理泊車咪錶告票時,可能涉及咪錶機件故障,但司機卻須耗費大量時間精力提出上訴。這類個案應簡化程序,讓市民可便捷地申述特殊情況,透過調解解決。政府亦可引入更多科技手段,在相關的誤會最初期已可以得到適當的處理。如同銀行的信用卡客戶服務已廣泛應用人工智能,透過語音互動完成多項基本服務,但政府部門在這方面仍未見到有引入使用。這些既能節省人力資源、又能解決紛爭,提升服務質素的科技應用,應納入施政報告的政策目標,切切實實做到「以結果為目標」。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