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界設立多倉卒模糊 和衷共濟止俄烏戰事
俄烏戰事爆發至今三年半,迄今仍未見停歇跡象。美國總統特朗普曾再度斡旋,試圖促成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舉行峰會,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亦稱,俄方仍希望透過政治和外交手段解決與烏克蘭的衝突,但下一輪談判仍未有具體日期。國與國之間的衝突很多時因邊界糾紛而起,俄烏戰事亦然。從歷史可見,許多邊界的形成都是在缺乏全面考量的情況下倉卒決定,化解當前糾紛絕非易事,各方均要知所進退,和衷共濟尋找可行解決土地爭議方案,以免生靈塗炭。
美俄元首於8月中旬在阿拉斯加舉行峰會,外界視之為結束戰火的重要契機。外媒在會後報道,普京在會上提出烏克蘭從東部頓巴斯地區的頓涅茨克及盧甘斯克撤軍,以換取停戰。特朗普其後在社交網站亦提及,烏克蘭必須向俄羅斯放棄部分領土,否則戰爭持續將導致其失去更多領土。然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邊界問題上不肯退讓,要實現俄烏和平,預料還有一段長路。
在歷史洪流中,國與國的邊界總是由不同因素,例如戰爭及殖民歷史而制訂,就如南北韓分界線,即「三八線」,其歷史可追溯到二戰結束後,日本戰敗,失去對韓國的佔領權,盟軍按北緯38度線劃分受降區,北部由蘇聯負責,南部由美國負責。隨著冷戰的開始,美蘇兩國在朝鮮半島的對峙日益加劇,原本的臨時分界線演變成了南北兩個政權的實際分界線。三八線的劃分是時間緊迫下的倉促決定,絲毫沒有考慮地理人文因素和軍事經濟利弊,不少當地民眾因這一分界線從此與至親好友分融兩地,不能往來。
德國則是一個分裂後又再度統一的國家。二戰之後,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根據雅爾塔會議的決定,德國被劃分為四個佔領區,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個戰勝國管轄。到了1949年,西德和東德在其管轄國的幫助下,相繼成立獨立國家。東德受貧困蹂躪,大批東德人前往西德,所造成的人才外流與勞工短缺,促使東德在1952年封閉了和西德的邊界,其後更建成柏林圍牆,進一步分隔兩國人民。1989年,蘇聯也因為經濟困頓與政治重組而崩解,失去靠山的東德政府其後也倒台,東西德合併重新成為一個國家,但要撥亂返正,要花上數十年時間。
泰國與柬埔寨早前發生短期的軍事衝突,也離不開國界糾紛。兩國領土糾紛最知名的為柏威夏寺,相關地域曾在泰國與柬埔寨(或稱高棉)間反覆易手。二十世紀初,泰國與統治柬埔寨的法國殖民者商定邊界協議,負責勘界的法國軍官將寺廟劃在法屬高棉一方,泰國對此不滿,卻又不敢拒絕強大的法國。二戰後,柬埔寨成為獨立國家,泰柬兩國都宣稱對該寺附近地區擁有主權。儘管海牙國際法庭作出了裁決,但雙方仍未能平息爭端,甚至演變成斷斷續續發生衝突。這明顯是當年倉卒劃出邊界所引伸的後遺症。
當年蘇聯解體,劃出烏克蘭邊界時同樣過於倉促,當地東部地方說俄語的居民仍很多,親俄政治家曾通過民選擔任總統。這顯示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界線,孰是孰非,難以一言兩語斷定。但有智慧的做法,就是各方知所進退,在短時間內將所有問題梳理清楚,例如考慮在有爭議的地區實施特區方案或共治方案,以盡快達成停戰停火,實現真正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