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19-12-04 17:25:00

從無國界醫生看香港NGO的進退

分享:

香港是善心人之都,多年來對於慈善活動都不為餘力,單是無國界醫生,在港一年的捐款額就達到5億。然而,一場反修例的風波,掀開了不少深層的社會問題,國際非牟利組織、本地大型慈善機構、環保團體全都不能倖免。
事實上,近月一直有意見質疑本地大型的環團、慈善團體應否就近期的社會事件出力,或為所屬的群體發聲,畢竟運動發展至今,已不是一個單純的政治問題,更涉及到不少民生議題,甚至是道德危機。
例如早前因為催淚彈、堵路的情況就觸發了社福界就長者送飯問題的辯論,發現到現時的送飯服務雖然多為同區派發,一眾機構、前線人員都非常有心。但需求大,即使機構組織義工隊、申請新資助都只是杯水車薪,不是解困之道。而且在現時的服務框架下,星期六、日亦不一定有送飯服務,令人意識到獨居長者服務的改進空間。
而近期爭議最大的,莫過於無國界醫生應否參與在香港理工大學的救援工作。作為一個國際救援機構,無國界醫生早段回應市民回覆時下了定調,認為現時學生的資源充足,惹起不少市民不滿,及後派員視察亦於事無補,引發不少市民停止捐款,「割蓆」是也。
作為一個非牟利組織顧問,這一兩年我接觸過大大小小的社福機構、團體,明白每個機構都有其局限。如何運用資源,不同機構都有其優次,大型機構更有嚴格的規限,對於一些國際性的組織更甚。反之,一些小型機構的彈性較大,可以填補不足。所以我一直認為我們社會需要與一批社創新力軍好好協調,甚至彷效近年推動初創(Startup)的方式來加強對一批社創新力軍的支援,這方面剛獲政府加碼500萬的社創基金就可以多加考慮,透過推出針對性的主題計劃,推動創新的服務方式,相信這也是一眾社會有心人樂見的事。

張樂芹

社會創新策略顧問

香港青年專業聯會 理事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