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25-07-28 04:29:48
日報

穩定幣之亂

分享:
穩定幣 比特幣

穩定幣的目的是維持穩定的價值,而不是為了投機或博弈升值。(資料圖片)

穩定幣的目的是博升值嗎?

很難相信,香港的財經評論水平可以這樣低,尤其題目是類似聯繫匯率制度的穩定幣。這邊廂,有博士說炒賣穩定幣目的是博升值;那邊廂,有專家話濫發穩定幣後果是港元貶值。發神經!顧名思義,穩定幣是一種與某些資產(通常是貨幣)維持相對穩定價值的虛擬資產,「維持相對穩定價值」又何以「博升值」?擔心港元因此貶值的神經發得複雜一點:是的,每逢推出受歡迎的新支付方式,都有可能影響貨幣供應,而這個影響可以是間接的,主要透過替代效應改變傳統貨幣的需求,或降低交易費用影響貨幣乘數和流通速度。問題是,香港多年奉行聯繫匯率制度,聯匯之下港元又如何貶值?「博升值」或「濫發貶值」的財經評論,似乎連穩定幣的定義也搞不清楚,亦忘記了聯匯制度的基本運作。

adblk5

提醒香港的財經評論員,Grok的答案簡單直接:「不是,穩定幣的目的是維持穩定的價值,而不是為了投機或博弈升值。它們通常錨定於法定貨幣(如美元)或其他資產,旨在降低加密貨幣的價格波動性,使其更適合用於日常交易、支付或作為價值儲存工具。例如,在加密交易中,穩定幣允許用戶在不涉及銀行或政府的情況下,以穩定方式進行交易。」不學無術,是十二年前吧,當時史上第一隻穩定幣還未面世,我便與兩位欄友邊學邊寫之下發表了《經濟學由Bitcoin說起》一篇長文,力排眾議解釋虛擬貨幣可以符合經濟學的貨幣定義,包括交易媒介、量度和保值三大功能。作為一種合約安排,這三大功能背後的經濟誘因就是減低交易費用,甚麼「基本價值」、「投機成份」都不重要。想當年,我們還回顧了海耶克與佛利民之爭,海耶克主張貨幣市場化,私人機構推出貨幣,爭取市民採用,市場競爭下,海耶克認為最穩定、風險最低的貨幣才能生存;佛利民卻對貨幣自由發行有保留,認為私人機構有濫發動機,而私人機構萬一倒閉,由於貨幣幾經轉手,牽連的不只是私人機構的客戶,所以政府干預有理。兩位經濟巨人的爭辯,我認為對今天穩定幣的討論很有啟發性。

穩定幣十年前的出現,是緣於比特幣等利用區塊鏈技術的虛擬貨幣的幣值波幅太大,因此不太適合作為交易媒介。於是,比特幣漸漸發展成為被市場接受具保值作用的資產,而交易媒介這功能便留給穩定幣。穩定幣作為交易媒介的功能是明顯的。不是嗎?香港負責監管比特幣等虛擬資產的是證監會,唯獨監管穩定幣的是同時負責監管其他電子支付的金管局。最近公布的《穩定幣條例草案》,更規定規定發行人不可以向法幣穩定幣用戶支付利息。所謂「穩定幣炒風熾,金管局籲勿太亢奮」,金管局所指的是穩定幣概念股,而非穩定幣本身。奉勸本地財經評論界的朋友,即使你們不相信「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這一套,不經大腦發言只會削弱你們的公信力。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