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避免淘汰,短期除了懂得AI,長期還要更懂得人類。 (資料圖片)
人工智能時代,賣甚麼才不容易代被AI淘汰?
微軟研究最近發表的《Working with AI:Measuring the Occupational Implications of Generative AI》研究報告,透過分析Microsoft Bing Copilot使用者與AI的對話,發現知識型工作及溝通導向的職業最容易被AI取代,而體力勞動或操作機械的職業則受影響最小。這是近年我看過較為嚴謹的一項分析,但仍忽略了人工智能之下機械人發展對體力職業的影響,更重要的缺失是漠視了工資以及新工種等市場回應。另一項研究從經濟史角度出發,諾貝爾得主阿齊默魯(Daron Acemoglu)的《Learning From Ricardo and Thompson: Machinery and Labor in the Early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分析了工業革命對當年英國紡織業的影響,發現紡紗機器化雖提升效率,但織布動力織機的出現導致手工織工實質工資崩跌。機器化後,手工織工更被迫進入長工時、不衛生、嚴格監控、的工廠工作。於是,早期工業革命顯示,生產力增長不一定自動惠及勞工,要惠及勞工市場須創造新任務與權力平衡。
關於新任務的創造,假如我開設新零售網店,Grok給我以下建議:「人工智能可以自動化推薦、客服、內容生成,甚至部分產品設計,但某些產品或服務因涉及人類情感、獨特性、實體體驗或複雜互動,而不易被完全取代。這些領域的需求往往源於人類的感官、信任與個性化偏好,AI 目前難以完美模擬。根據相關研究與討論,以下是可聚焦的幾大類別:(一)手工製作與藝術品;(二)健康與福祉相關產品或服務;(三)體驗式服務與活動;(四)稀有收藏品與限量版;(五)熟練貿易與維修相關產品或服務;(六)教育與個人發展服務;(七)環保與可持續產品。」
是的,賣人類創意與獨特性的手工藝術、賣情感支持與觸感的健康福祉、賣真實互動的體驗活動、賣稀缺與歷史價值的稀有收藏、賣現場操作技能的熟練貿易、賣個性化指導的教育發展、賣倫理故事的環保產品。想避免淘汰,短期除了懂得AI,長期還要更懂得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