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25-08-20 04:30:13
日報

結業就提早的經濟邏輯

分享:
張宇人

張宇人呼籲經營困難的餐廳勿「死撐」,應提早結業。(資料圖片)

「唔好當埋老婆張棉胎,要結業就提早結業。」張宇人議員對飲食業界的溫馨提示,符合價格理論的邏輯嗎?

身兼行會成員、飲食業界立法會議員的自由黨黨魁張宇人最近接受友媒專訪時,呼籲經營困難的餐廳勿死撐,現時更非飲食業界擴張好時機。然而,張議員相信總有一天,深圳、香港的物價將會自行調節至適當水平,寄語港人要「有耐性」。傳媒朋友眼中,張議員語不驚人死不休,Grok卻似乎同意盡早結業有其經濟邏輯:

「張宇人的說法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價格理論的原則,特別是避免沉沒成本誤區、比較邊際成本與收益,以及考慮機會成本的觀點。他的建議強調果斷止蝕,與價格理論中企業應在無法覆蓋成本時退出市場的邏輯一致。然而,實際決策還須考慮市場預期、短期財務狀況和非經濟因素等,價格理論提供了一個理性框架,但不一定涵蓋所有現實複雜性。」

adblk5

我認識的價格理論,理論上跟人工智能的回應看似一樣,但應用上其實不同。首先,本地飲食業需求下降,部分原因是物業價格下跌導致的財富效應,部分是北上消費性價比高的替代效應。當需求下降,市場價格自然受壓。減價,那卻會導致部分餐廳食肆出現虧損。重要的問題是,甚麼是虧損?根據傳統價格理論,成本分為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視乎成本會否隨產量增加而上升。例如,投資餐廳食肆的裝修設備,是固定成本。然而,不能收回來的歷史成本不是成本。搞不清楚什麼是成本,便搞不清楚甚麼是虧損,亦搞不清楚甚麼時後止蝕離場。實戰的價格理論,成本應分為直接成本與上頭成本。前者,是不生產就不需要支付的費用(例如餐廳食肆的食材費用、電費等);後者,是租值,是不生產也要支付的費用,亦是其變動不會影響供應行為的成本(例如餐廳食肆簽了租約的租金,甚至經理工資)。換句話,若市價低於直接平均成本,生意可關門大吉,但生產者不會純綷因租值下降而結束營業。

結業就提早結業,是當需求下降導致市價低於直接平均成本。市價低於直接平均成本所產生的虧損,準確一點說卻是基於預期上市價不會高於直接成本。解讀張宇人議員的溫馨提示,這一輪需求下降預期將會維持一段頗長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