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論腸易激綜合症
腸易激綜合症(IBS)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疾病,臨床表現為反覆腹痛、腹脹、便秘或腹瀉或二者交替、大便性狀異常等。中醫認為其病機關鍵在於「肝鬱脾虛」,飲食勞倦、情志失調、感受外邪、先天稟賦不足等因素均可導致肝失疏泄、脾胃失和,繼而誘發本病。儘管IBS是一種良性疾病,但其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通過中醫辨證施治,運用中藥、針灸等方法治療,有效控制和減輕症狀。
從中醫角度來看,IBS多見肝氣乘脾、脾虛濕盛、脾腎陽虛、腸燥津枯等證型。若見腹痛即瀉、瀉後痛減,情緒波動時加重,胸悶脅脹、噯氣等症狀,為肝氣乘脾型,應疏肝健脾,常用痛瀉藥方加減;此型若以便秘為主,常用六磨湯加減。若見飯後易腹瀉、腹痛腸鳴,勞累後加重,神疲倦怠、食慾不振等症狀,為脾虛濕盛型,應健脾化濕,常用參苓白朮散加減。若見晨起腹痛腸鳴、隨即腹瀉、腹部冷痛、怕冷、腰膝痠軟,大便帶有不消化食物等症狀,為脾腎陽虛型,應溫腎健脾,常用四神丸加減。若見大便乾結不暢如羊糞狀、小腹疼痛、口乾、潮熱盜汗,形體消瘦等症狀,為腸燥津枯型,應滋陰通便,常用芍藥甘草湯加減。
除中藥之外,針灸在治療IBS方面也有一定效用,主要通過神經、體液調節來發揮治療作用,既可以直接改善胃腸道症狀,還可以調節患者的情志來緩解不適。腹瀉患者常用穴位有足三里、天樞、三陰交等,便秘患者則常選用大腸俞、天樞、支溝、豐隆等穴位。此外,神庭、印堂、百會、神門、內關、太沖、膻中等穴位可用來疏肝解鬱,調神定志,阻斷心理影響生理的惡性循環。
IBS雖不易根治,但通過中醫辨證用藥、針灸治療,均有效改善病情。
作者為港大醫學院中醫藥學院中醫師鄭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