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and/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的小朋友,會出現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或是自我控制能力薄弱的症狀。家長大多於子女4至5歲時,開始發現他們的社交及學習出現困難而求診,例如難以專心做功課及經常在課堂上「發白日夢」或騷擾同學。
子聰(化名)是一名小二學生,他非常聰明,但成績卻不太理想,而且表現得無心機讀書。同時,父母再經常接到老師投訴指子聰在校很頑皮、「唔聽話」及「坐唔定」,因此父母與學校關係亦頗緊張,更有為子聰轉校的念頭。父母帶子聰求診。子聰向醫生指,要在課堂上「坐定定」對他來說很困難,而且要緊記的事情很快就會忘記。子聰又表示,雖然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他全都懂,但因經常受到老師及父母的責備,所以「就算識都唔做」。後來,醫生確診子聰患有ADHD並為他處方了藥物治療,以改善其專注力及衝動問題。另外,醫生建議父母應多與學校合作,減少小朋友在學校的學習困難,以及聯絡學校社工,希望學校能嘗試鼓勵性的管教方式。過了一個學期後,在家長及學校的支持下及藥物的協助下,子聰終發揮了自己應有的表現,成績大有進步。
事實上,ADHD小朋友在學習或社交上都會因專注力不足及自我控制能力較弱而出現困難,因此家長應多留意子女的情緒及行為表現,若出現以上症狀便要及早求醫。由於ADHD本身是有生理基礎的疾病,藥物能有效改善ADHD帶來的問題,主流的藥物包括中樞神經刺激劑;再配合行為訓練、家長管教訓練及環境調控,可進一步提升小朋友的專注力及改善其自我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