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灸是甚麼?
傳統的中醫療法重視天時、地利、人和,天灸療法正正是人與自然界合一的展現。「天」,即「三伏天」與「三九天」,是古人透過長期觀察總結出一年中最熱及最冷的兩段特定日子;「灸」是在皮膚特定的穴位上敷貼辛溫助陽的膏藥,通過藥物對穴位刺激,產生温熱類似於「灸」的療效。
何謂「三伏天」?
「三伏天」是夏至後的三個「庚日」,處於小暑至立秋之間。《漢書•郊記志注》中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立秋之後,以金代火,金畏於火,故至庚日必伏。庚,金也」。「伏」即是「潛伏」的意思,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夏至雖為天地陽氣最旺盛的節氣,但陽氣處於外散的狀態,不易聚斂運用。夏至後陽氣開始下降潛藏,由於雨水較多,空氣中濕度甚高,熱氣散發較慢,地面的溫度就一天比一天高,所以形成「熱在三伏」,是每年最熱及人體陽氣最旺盛的三天。由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入伏,即「初伏」;第四個庚日稱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庚」在五行中屬「金」,有「收」、「降」之意,在「庚日」治療,陽氣可順應天時轉入收藏。
天灸適合甚麼人?
長期反覆患有虛寒性疾病的人,此時可借助自然界的陽氣潛藏之勢,透過在穴位上敷貼溫熱的藥物,將陽氣潛藏到體內,可減低疾病在秋冬季發病的機率,達到「冬病夏治」的療效。
作者為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註冊中醫師王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