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醫的「第二現場」:鏡頭外的病人故事與意外時刻
很多人以為牙醫的世界是整齊、冷靜、井然有序的。
但在診所的另一面,也就是我常說的「第二現場」——那裡藏着一個個不被看見的瞬間:驚訝、溫柔、尷尬、甚至眼淚。
牙醫的日常,其實比想像中更接近人生。
一、笑容背後的故事
有一次,一位70多歲的婆婆來補牙。治療完畢,我讓她照鏡,她看了幾秒,忽然說:「醫生,呢口牙我老伴臨走前叫我一定要整好。」
那一刻,診室突然靜下來。
那不是一句隨口的感慨,而是一種連結——牙齒對她來說,不是外觀,而是回憶的延續。
我們常以為醫生只是修復身體,但其實每一次修復的,都是某段生活的缺口。那天她笑得很靜,但那個笑容,比任何亮白牙更動人。
二、「失控」的時刻
有時,醫生也會有無法預計的意外。記得有位小學生第一次補牙,全程緊張到眼淚在眼角打轉。
就在我準備開動時,他突然舉手說:「醫生,我想聽音樂。」我笑着答:「好,聽咩歌?」
他想了想:「Frozen。」整個治療室頓時播放起〈Let It Go〉,護士都忍不住笑。
奇妙的是,音樂響起後,他真的放鬆了。
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有時醫療不是靠技術,而是靠節奏與氛圍。「失控」未必是壞事,它提醒我們:病人不是對象,而是有情緒、有故事的人。
三、幽默,是最好的麻醉
牙醫治療中最微妙的,是緊張與幽默之間的平衡。
有病人補牙前硬撐笑說:「醫生,我唔驚,真係唔驚。」結果手指一直掐着衣角。
我開玩笑說:「唔緊要,我哋兩個一齊驚,咁就平衡。」
他終於笑了,肩膀也放鬆。
幽默不是表演,而是一種心理距離的調節。它讓醫療從冷冰冰的儀式,變回一場互相信任的合作。在這個城市,能讓人放心張開嘴巴,其實已經是一種信任的極致。
四、醫生也會被病人治癒
有時候,醫生並非施予的一方。
我記得一位癌症康復中的女士,長期服藥導致口乾與牙裂。她坐在椅上,聲音很輕:「醫生,我知道啲牙未必救得晒,但我想保持笑容。」
她的語氣平靜卻堅定,那種對生命的溫柔接受,反而讓我學會謙卑。
醫生不是全知的角色,我們只是被允許走進別人的人生,短短一段時間,盡力讓那一刻不再痛。
五、牙醫的「第二現場」,其實是人性的現場
當科技愈來愈強,醫學愈來愈快,我反而覺得最難取代的,是那個「停一停」的瞬間。
問一句「你仲好嗎?」等三秒鐘讓病人吞口水;在他們緊張時,放慢語速、用眼神安撫。
這些細微之處,才是醫療的靈魂所在。
醫生的專業,不只是精準,而是願意理解。而每一次理解,都讓我們重新相信——牙醫這份工作,其實是在幫人重新學會笑。
小問小答
Q:為甚麼牙醫總問「痛唔痛」?
A:那不只是確認狀態,更是醫生與病人間的安全信號。讓病人知道「感覺被重視」,是建立信任的重要步驟。
Q:治療中太緊張會影響效果嗎?
A:會。焦慮會令肌肉緊繃、呼吸變淺、麻醉吸收較慢。可嘗試深呼吸或聽輕音樂放鬆。
牙醫的世界,不只是器械與燈光。它有故事、有溫度,也有日常中最細微的人性。
如對牙科治療或就診焦慮有疑問,請向你信任的家庭牙醫查詢,讓理解與笑容,重新回到醫療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