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食而為:從中華文化觀脾胃與食量之度
民以食為天,飲食之道歷來是中華文化養生哲學的核心要義。《黃帝內經》早有「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的箴言,而脾胃作為氣血生化之源,恰如每天承飯進食的「飯碗」——「碗」的容量自有定數,盛食過多則溢,過少則空,唯有契合碗之大小、應和生命節律,才能活得健康。
古代醫家常形容小兒為「三不足,兩有餘」,其中「三不足」就指肺、脾、腎的功能,小朋友的脾胃,如窯中新瓷初成,釉色未厚,雖有承載之力卻不耐超載。此時脾胃功能尚未充盈,若恣意多食,食物便如濕泥堆碗,既難腐熟消化,又易阻滯氣機,反成「食積」之患——不僅營養不得吸收,更會耗傷脾胃元氣,影響骨骼生長與氣血發育。古諺「欲得小兒安,常要三分飢與寒」,正是古人對孩童飲食的智慧總結:進食留三分空隙,讓脾胃有周轉之力,如同給新碗留三分餘白,方能護其完好、待其漸強。
及至青年,氣血方剛,脾胃如壯年人持碗,碗身堅實、承力充沛。此時生命活力旺盛,新陳代謝迅速,脾胃運化漸長成,可適當增加食量以應身體之需,如春耕之時施肥,方能支撐筋骨生長、精神勃發。但「足」非「過」,即便青年之碗能盛多,亦不可暴飲暴食。若將碗塞至滿溢,食物積於胃腸,日久同樣亦為食積,為中年脾胃衰退埋下隱患,進入亞健康的狀態,此乃「過則為災」的中庸之道。
步入中年,歲月如風吹碗,碗身漸顯斑駁,承力不如往昔。脾胃消化功能隨年齡增長而漸緩,胃腸蠕動功能下降,此時再如青年般「滿碗飲食」,便如舊碗承重物,易致食物滯留、腹脹便滯、易飽腹脹。故中年飲食當遵「少食多餐」之法:每餐最多進食七分滿,給胃腸留出至少三分空,如同書法留白、園林留隙,既讓腸道有足夠空間蠕動運化,又減輕脾胃負擔。這般「減食以養脾胃」,恰是《壽世保元》中「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的實踐,讓舊碗得以從容承物,延其「用度」。
守好脾胃,量體裁食、循節律而養,便是中醫「天人相應,因時制宜」養生哲學的踐行。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註冊中醫師張家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