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動強骨
骨質疏鬆沒有病徵,令骨頭變得脆弱,稍一不慎跌倒便可能導致骨折。運動是預防骨質疏鬆最有效的非藥物方法之一。
骨骼是活的組織,會因應壓力而改變結構。當我們進行負重運動,例如快步行、行樓梯或舉重,骨骼便會受到刺激,促進骨質增生。相反,長期缺乏活動,骨質便會逐漸流失。台灣生物資料庫於202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經常進行高衝擊運動的人,患骨質疏鬆的風險比不運動者低43%。
運動可分為低衝擊與高衝擊兩類。低衝擊運動如快步行、跳舞、使用橢圓機或低衝擊有氧操,適合大部分人,尤其是骨骼已經脆弱或曾有骨折病史者。這些運動雖然刺激較溫和,但能有效維持骨密度,並改善平衡力,減少跌倒風險。
高衝擊運動如跑步、遠足、跳繩或球類運動,對骨骼的刺激更強,能促進骨質增生。不過,這類運動對於骨質疏鬆患者或年長者而言,可能存在風險。因此,建議在專業人士指導下,根據個人情況逐步調整運動強度。
除了負重運動,阻力訓練亦是「運動強骨」的重要一環。舉啞鈴、使用彈力帶,甚至是簡單的功能性動作如坐立訓練或踮腳尖,都能增強肌力,進一步刺激骨骼。
安全方面,運動時應避免急速或扭腰的動作,因為這些動作可能增加脊椎骨折的風險。應以穩定、受控的動作為主,循序漸進,並在開始運動前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制訂合適的運動計劃。
一個理想的每周運動安排可包括:每周5天進行30分鐘快步行,每周數次行樓梯或踏步訓練,2至3次阻力訓練,再加上平衡及核心運動。這樣不僅能增強骨質,亦能提升肌力和穩定性,降低骨折風險。
作者為風濕及內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