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不少人大半生都試過至少一次的「拗柴」,即醫學上所稱的足踝扭傷,發生時因足踝(腳腕)內翻,令周圍的韌帶被拉鬆或撕裂,甚至有部分人可致肌腱移位。
足踝外側有三條韌帶以穩定足踝的日常活動,分別是在前面的前距腓韌帶(ATFL)、中間的跟腓韌帶(CFL),以及後面的後距腓韌帶(PTFL)。臨床上扭柴者最常受傷的是位於前面的前距腓韌帶,其次是中間的跟腓韌帶。拗柴導致靭帶損傷的程度可分為以下三級:
- 第一級:韌帶輕微拉傷但沒有結構損傷或明顯的撕裂,而且患處出現輕度腫脹,惟只有極少或甚至沒有關節不穩的情況;
- 第二級:韌帶部分撕裂,通常可見明顯腫脹甚或有瘀血,足踝功能一定程度上受影響;
- 第三級:只要一條韌帶完全撕裂,並出現嚴重腫脹、疼痛及呈瘀斑,足踝已不能如常受力活動,已屬三級傷。
拗柴既是最普遍的運動傷患之一,也是日常其中一種最普遍的足部傷患。一些涉及跳高落地、轉身、急停等動作的運動例如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跳舞、衝浪運動;又或在路面充斥沙石的山野健行、遠足,均可在過程中失平衡而扭傷足踝甚或會引致骨裂、骨折。
有些人則因為下肢或足踝關節本身有傷患令足踝變得不穩定,或兩腿肌肉量不足、小腿肌腱過緊,或穿了尺碼太大、鞋帶太鬆的鞋履,於是即使在平路行走也有可能偶一重心失衡而致足踝扭傷。高足弓患者則因腳掌拱位太高以致走路時趾骨著地角度過於垂直,亦同時使重心向前令步態不穩,並且足部韌帶受壓而致腳跟向外拗,於是也會比一般人更易拗柴或站不穩腳致跌倒。
另手機低頭族,也往往因「行路唔帶眼」,以致身體來不及對凹凸不平的路面或其他突發情況作出反應,亦容易拗柴。
「拗柴」傷者會按受傷情況接受非手術或手術治療。但無論是手術治療抑或非手術方案,充分的休息和訂制的復康訓練同樣重要。
日常生活想減低拗柴風險,除了要「睇路行」,可參考以下建議:
- 容易拗柴的人士,可按需要使用訂制的專業矯形鞋墊來預防腳踭向內拗,另亦可改穿高筒鞋來幫助保護足踝關節及增加穩定性;
- 要穿著尺碼合適及鞋帶鬆緊得宜的鞋履,並可按需要內加軟身的腳托作輔助;
- 有高足弓或出現足踝不穩的人士,不宜穿高跟鞋及鬆糕涼鞋;
- 如懷疑腳傷復發或有其他新傷患,必須及早求醫阻止其惡化或影響足踝關節;
- 養成恆常適量運動,幫助保持關節靈活及一定的平衡力;
- 參與各類運動之前緊記早好熱身運動和事後的緩和運動,令韌帶及肌腱得到適量的伸展和保護;
- 隨年紀增長,前距腓韌帶變弱會使自己較年輕時易拗柴,再者下肢肌肉流失快也可加重拗柴傷勢,因此亦需要恆常進行一些阻力訓練運動來對抗肌肉萎縮及維持肌力,同時訓練平衡力。
作者為香港港安醫院——荃灣骨科顧問醫生陳子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