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關於原生家庭禍延下一代的故事,不少變態殺手的故事也主力描寫原生家庭之影響。由女神舒淇首次執導的《女孩》,同樣訴說她原生家庭的故事,多得她的坦白,讓我們知道她執導的電影,是她的半自傳,故此投放不少個人情感在內。
因為觀眾入場前都知道這是她的半自傳,都自行假設戲中男人有對女兒進行過一些暴力行為,亦知道這是一部關於父權制度之下,女性如何擺脫魔爪獨立生活的故事。由邱澤飾演的一家之主,講述他如何待薄其妻女的故事,主觀視覺來自女兒,故名為《女孩》。然而純以觀賞角度來看,其實電影將故事拍得很含蓄,甚至含蓄得像甚麼也沒說。卻又未有《日麗》那種神來之筆,用以將電影昇華,而是一種模稜兩可的含蓄手法,令觀眾也有種摸不著邊之感。
抽離感考功夫
這應該是來自創作者內心的掙扎,觀眾都感受到了。到底應該恨這個爸爸,還是原諒這個爸爸?連自己也未摸透,於是帶來一種獨特的電影角度,令故事充滿曖昧性。電影亦說明了,會以一種相當抽離的形式去描述這件事,於是用「女孩」來代表女兒,「女人」代表媽媽,「男人」代表爸爸。這種小說慣用的方式,在電影中或許能夠加添文藝感,令電影的藝術氣息與侯孝賢導演更貼近。由於舒淇演藝經驗相當豐富,她都掌握了電影應該走哪個路向,而現在這個走向,感覺與《千禧曼波》比較接近。
這種抽離形式,很考功力,要掌控得很精準。一旦狗血,會變得商業;一旦太抽離,又會令觀眾難以有共鳴。向著此等方向挑戰,難度甚高。一旦觀眾不能共情,電影在他們眼中便成了平庸之作。而這種共情,很需要一些細膩的刻劃、一些小細節去幫忙,這些全都考功力。如果捉不準,或是未能定奪要走到哪種程度,這或許會引起很多困惑之處。
欲言又止
當然演員的演技與顏值,也會直接影響觀眾接收故事的訊息。像是9m88飾演的女人,她受的苦很多,但她有倔強的嘴臉,令她的委屈程度不夠猶憐;而邱澤飾演的男人,因為臉口比較好,他演起討厭角色上來,會令人覺得不夠討厭。尤其將他最暴力的一面淡化,更加令觀眾的同理心不知該如何安放,因為女孩和女人都自強。當一切情感都被綑綁著的時候,觀眾情感頓失方向,不知該流到何處是好。或許導演就是希望能夠令觀眾感受到她的忐忑,一起奔向沒有明確立場的空間,原諒不原諒?恨或不恨?都不重要了。人生,大概一輩子都是這種模稜兩可的狀況,整部戲就是充滿著欲言又止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