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5-08-01 04:29:31
日報

億年才有一個憶蓮

分享:
林憶蓮

韋帕來襲,十號風球高掛,《迴響Resonance 2025巡迴演唱會》澳門站第二場(7月20日)需延期,令我要多等一周,上周六(7月26日)才能順利過大海「拜蓮」。

 這個林憶蓮粉絲專門用來形容與偶像見面的食字稱呼曾相當流行,惟近年好像較少聽到別人這樣說了,畢竟她近年長時間「神隱」,除了去年4月與老拍檔倫永亮為香港管弦樂團創立50周年舉辦的三場《港樂50.友弦樂聚》作特別演出外,對上一次在香港看她騷,已是紅館的《PRAṆAVA/造樂者世界巡迴演唱會》,2016年3月底開4場,2017年10月底再開4場「安可場」。翻查手機的圖片庫,我看的是前者,換句話講,經已超過9年沒有「拜蓮」,人生苦短,要是今次錯過了,不知何時再相會。結果票找到了,還要幸運地坐在觀眾席第一行,自幼在家人「綜合娛樂品味」的長期薰陶下,林憶蓮的歌可謂由細聽到大,演唱會也看過幾次;但跟「蓮母」這樣接近還是第一趟,驚訝、與奮、感動兼而有之。

 就在開騷前幾日(7月21日),無意中在Facebook看到「忠粉」梁祖堯的帖文(去年在港樂的演唱會也看到他),非常同意以下一段話:「就如所有林憶蓮的歌迷所說,只有林憶蓮能夠超越林憶蓮!」出道至今40年,以今時今日林憶蓮在歌壇的地位,她唱甚麼,大家都是照單全收,就算她決定「食老本」,樂迷也絕不會抱怨。關鍵在於,2026年正式「登六」的林憶蓮,一如既往追求卓越尋求突破,建立只此一家的格調,所以她才會膽敢破舊立新,以全新編曲和舞台包裝演繹多首經典金曲,令人按捺不住讚嘆再三。

林憶蓮

 坦白講,甫開場那段快歌medley,在呼應「崩壞」的主題下(另外兩個主題為「倒塌」和「重生」),林憶蓮與音樂總監倫永亮選擇將《天大地大》、《瘋了》和《醒醒》三首超過30年歷史的「老歌」旋律糅合,蛻變成「新曲」,歌詞更是交疊混唱,接下來是「蓮母」與一眾舞蹈員在不停旋轉和傾斜舞台上獻唱《傾斜》,單單這兩節已是技驚四座,值回票價。

 此後的《太陽系》、《無言歌》、《寂寞流星群》、《日與夜》以及《詞不達意》幾首歌,團隊為呼應歌詞,使其傳播力度提升至最高,將無垠宇宙、文字傳意、宗教信仰,以至生老病死幾個元素,統統濃縮在影像、舞蹈和燈效之中。令整個演唱會,無論觀賞度和拉闊視野兩方面提升至更高層次,監製及總導演鄭宇軒(Mark Cheng)、舞蹈總監High King和負責映像設計的朱智鋒(Chu Fung)功勞極大。

 特別提提《傾斜》,這首歌收錄於1990年8月推出的大碟《都市觸覺 Part III Faces And Places》,是眾多「蓮母快歌」中最深得我心的一首,其中一個原因是記憶。彼時9歲,已知道何謂「聽歌的樂趣」,總愛利用有錄音功能的收音機,錄製商業二台播放的歌曲,簡稱「dup歌」,再變成自家mixtape。還記得當年錄製的版本,負責播歌的是郭啟華,即現時鄭秀文的經理人。

林憶蓮

「傾斜的雨絲/傾斜的你與癡/傾斜的親我」

節奏搶耳和歌詞出色也是喜愛《傾斜》的原因。先講音樂,第一次聽已覺得有型到癲,是能夠抵擋時間洪流、永遠潮爆的那一種。根據監製許愿講法,《傾斜》是由倫永亮按照原有編曲(Flame和Tony Terry合唱的《On the Strength》)重新創作旋律。

若單純以中文造詣來說,林振強筆下的《傾斜》肯定是其中一首廣東歌詞傳世佳作。第一句「風,它跟我奔向每一方,像決心穿梭所有都市」已很勁,小時候驚覺,原來擬人法可以這樣玩;「巴黎令我多麼入神/東西柏林是那麼的動人」則開啟我對世界的想像。至於為何歌名叫《傾斜》,大家不妨拜讀陳詠燊導演的帖文,保證這個解讀令人「返唔到轉頭」。

細個讀書,讀的都是中文科範文,上大人孔乙己,怎會不讓這種鬼馬生動的文句衝擊?對!中文就是這樣難以駕馭,明就明,唔明就黎明。在創作能夠自由奔放的美好年代,林振強藉着筆尖如行運流水,將腦袋裏點子變成流行文化的重要泉源,滋養一代香港人之餘,亦有份成就「億年才有一個憶蓮」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