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5-07-04 04:29:28
日報

戲院末日?

分享:
我所看見的未來(完全版)

踏入2025年7月,全世界倒數──日本漫畫家龍樹諒(竜樹諒)在其2021年出版的著作《我所看見的未來(完全版)》裏預言7月5日會有大災難發生,由於此書在當地狂賣過百萬冊,「末日說」從此不脛而走。縱然本尊於6月15日推出的新作《天使的遺言》之中,已就網路上瘋傳的「末日預言」澄清,指做夢的日期和時間,並不等於災難發生的日期和時間,並呼籲大家毋須過度恐慌,應冷靜行事,但關於今次「末日」的討論持續熱烈。

堪輿學家楊天命與梁芷珊在YouTube直播節目《芷天招》中提到,自己早前再為此事起了兩支卦,從卦象中見到7月2日、7月6日及7月8日都有可能發生事故,7月6日機會最大,地點是鹿兒島(大狀卦其中一句為「張伯賣鹿」)。至於曾預言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的「怪談和尚」三木大雲亦說,7月恐有重大災厄,更以自己作賭注,說假如今年沒有發生任何災難,就會辭去住持職位問責。擁有過百萬粉絲、在華文界極有影響力的台灣星座專家唐綺陽則持相反意見:「我早在週報中說,沒.有.末.日,不是你以為的那樣,七月日子還會繼續!」

說到底,將來的事無人知,要是龍樹老師不幸言中,也沒有甚麼事情可做,所以在此做定兩手準備:這篇文見報的日子是7月4日(周五),如果好彩末日沒來,我哋就下個禮拜再見,不然就要趁今次「最後機會」講聲:感激各位讀者過去4年對本專欄的支持!

回到正題,要是大家安然無恙順利過渡,意味尚有很多問題需要思考怎樣解決,譬如「戲院仲捱到幾耐?」有朋友講笑咁話:可能地球末日仲未到,啲戲院就已經塵歸塵土歸土!聽完確實笑唔出。畢竟過去幾年,香港戲院行業都正值「寒冬期」,多家戲院結業,兩條院線「UA」與「嘉禾」甚至全面退場。由2020年開始至今共有35家戲院結業,部分由其他院線接手,戲院數目由63間跌至現時只有50間,銀幕張數則由超過300個下跌至250多張。

adblk6
戲院
嘉禾

更大鑊的是票房收入。香港票房有限公司周三(7月2日)公布,2025年上半年度港澳兩地首輪上映電影有140部,中西票房總收入約5.6億元,較去年同期6.7億元下跌約16.3%,當中僅得4套港產片票房過千萬,包括位列榜首、收1,355萬的《看我今天怎麼說》;第二位是收1,328萬的《贖夢》;第三位是賀歲片《臨時決鬥》,收1,307萬;另一套賀歲片《祥賭必贏》以1,187萬排第四,第五位《送院途中》收946萬,跟去年有兩齣港片(《九龍城寨之圍城》及《破.地獄》)票房破億成強烈對比,反映當今香港電影業的嚴峻情況前所未見。

值得留意的是,大陸動畫《哪吒之魔童鬧海》以6,391萬榮登「非香港電影票房」榜首,較上述5套「2025年上半年最高票房港產片」的總收入(6,123萬)還要多。同榜第二位是《職業特工隊:最終清算》(Mission: Impossible–The Final Reckoning),收逾5,220萬,證明觀眾不是不捨得買飛入場睇戲,但面對「開畫票房低即cut場」的殘酷現實,「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只會愈來愈嚴重。加上戲院結業潮持續,開戲數量大減,本地影圈前景堪虞,短期內復甦無望。

以為只得香港戲院業一枝獨「鏽」?查實海外一樣「嗌緊救命」,特別是全球龍頭美國。今年3月,辛貝克(Sean Baker)憑《阿諾拉》(Anora)榮膺「第97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後,他在台上致詞時重申戲院的價值:「這是一種你在家中根本無法體驗得到的集體(或社群)經歷!」(It’s a communal experience you simply don’t get at home.),他公開呼籲大家要買飛入場睇戲,因為自疫情爆發以來,美國已經有接近1,000個銀幕消失,數目正持續上升,戲院業正經歷前所未見的威脅:「若不設法扭轉這個趨勢,我們文化中至關重要的部分將會消失。」(If we don’t reverse this trend, we’ll be losing a vital part of our culture.)。

adblk7

面對串流平台普及、社交網絡短片氾濫,加上消遣娛樂選擇增加,今天電影對於消費者來說已非千禧年代之前那樣重要,所以「戲院末日」絕非無的放矢。作為戲迷,我們確實要有心理準備,迎接有朝一日,它會成為逝去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