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5-05-23 04:29:33
日報

最好的年代還是最壞的年代

分享:
《不赦之罪》

還未有機會看到《風林火山》,沒有資格評論。總不能把別人看過的,當作自己看過。只可寫一寫真正看過的,例如《不赦之罪》。

我知道香港也有以神父或牧師作主角的所謂宗教電影,只是為數不多。如果要我數一套印象最深刻,已經是回歸前夕的《最後判決》,由劉青雲與李若彤主演,講述神父被控告強姦,貪財律師與很愛向神父告解的黑幫大哥排除萬難施以援手。題材算敏感,引起宗教界人士反抗可不是說笑,拍一拍福音片相對穩陣得多。

來到《不赦之罪》,同樣跟強姦案件有關,今次是牧師的女兒遇害,犯罪者未成年,很快出獄,因緣際會遇上受害者的父親。如果,個父親是一位的士司機,或者古惑仔,或者飯店的廚師,有甚麼反應,大概不難預料。個父親是一位牧師,到底報仇雪恨,還是聽上帝的建議大愛包容,就有好濃烈的戲劇效果。

《不赦之罪》

《不赦之罪》是一套三十年前的電影的話,我的代入感與共鳴感肯定不如今日一樣大。三十年前後,我同樣不是教徒,同樣沒有上教會或者祈禱。不過,三十年前,所謂的仇恨,只不過是隔籬位的男同學用詭計搶了自己女神諸如此類;人到中年,是另一回事,無論在個人私事層面,還是推闊到社會層面,或多或少也總有某些人某些團體,令你痛恨得希望對方死無葬身之地。但現實不是《死神來了》系列。

看著仇人活得很好,比自己更好,好容易心理不平衡,逼出情緒病。尤其這幾年,雖然有不少人能夠輕鬆失憶,也有大量人口是被逼接受現實才能夠繼續如常過活。看《不赦之罪》,或者可以學習到一些包容的方法。雖然,是很困難。

一直以為,要有一定年紀,才會有足夠閱歷去剖析仇恨與寬恕。大概像黃秋生與蘇玉華的年資吧。竟然相反,導演與編劇的組合,是初出茅廬的新人。也合理,成年人未必再談寬恕,比較在乎鬥爭,對不對?

《不赦之罪》

常說電影市道踏入寒冬,香港電影業進入最壞的年代。不在最壞的年代,又未必有空間容得下兩位年輕人大膽說自己想說的。遍地黃金的日子,在位的前輩們當然霸佔資源,就算偶爾給新人上到位,可能也要先完成任務,先拍一拍所謂觀眾喜愛的題材,才有條件談下一步。今天,《不赦之罪》是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發起的《總會拍電影》計劃的勝出作品,製作成本不算高,但掣肘程度似乎不算太大。至少,還未挑選不計成績只要一味散播正能量的宣傳片來開拍。也真要珍惜。這是最壞的年代,也有可能已經是短時間內最好的年代。

何況,不計質素,不計取態,究竟在未來還有沒有電影,也開始踏入真有需要討論的階段。換句話說,無論是台前的歐鎮灝、陳書昕、陳紫萱,還是幕後的林善、譚善揚,今次的成績有幾令人讚嘆,也可能需要等待很長時間才有下一次,甚至再沒有下一次。不是情緒勒索,是客觀分析。當然,電影不是清水空氣一樣的必需品,不是非看不可,被淘汰,也不是甚麼難以理解。

只是覺得,還存在有心人的話,有,總勝於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