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18-08-09 15:25:00

“大館”如何「破舊立新」?

分享:

這片歷史悠久的龐大建築群佔地13,600平方米,經過十多年保育和建設,終於打開了重門深鎖,成功轉型為充滿活力的文化藝術中心,並沿用“大館”之名,歡迎公眾一探究竟。這項目由香港賽馬會與政府合作的活化計畫,為本港歷來最大規模的古跡保育專案,包括保育和修復16座古跡建築,部分更已超過150年歷史,其中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都是法定古跡;而增設的兩座新建築,由瑞士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設計,為“大館” 注入極具識別度的當代設計。然而,“大館”的變格並非只有新建的建築群,從結構、加固以至岩土處理都引入新的設計完素,今天則為大家打開其看不到的部份。

活化再用古蹟結構

由於古跡建築的圖紙記錄或施工資訊已經不存,在工程開始前需查明原有結構情況和驗證原有材料強度,測試古跡建築的磚、木材、混凝土和鋼材。經調查發現,鋼筋混凝土板內部有一類不尋常的鋼筋,是將三根直徑5mm的鋼絲絞成一束。在測試材料時,發現這類絞合鋼筋具備與現代鋼筋相似的抗拉強度。根據基本的工程準則,結合對測試資料的統計分析,證實了加固原有鋼筋技術是可行的,此舉避免了在前中區警署和中央裁判司署大規模重建樓板,因此有效地保留了歷史原貌。

測試材料(圖片由作者提供)

測試材料(圖片由作者提供)

保育加固歷史建築

大部分歷史建築在當年施工時的技術和材料非常有限,如今重新以現代工程方法評估原有建築,無可避免需要對舊結構進行優化。其中監獄D倉(D Hall)建於1860年,是原本呈五角放射狀監獄建築群的重要部分。它的西翼底層是一個風格古典的空間,擁有磚砌拱形穹頂。工程評估了支撐穹頂的磚墩,了解到原有結構的承重能力有限,故在新設計上增加鍍鋅拱形鋼樑支撐在穹頂下方,幫助提升外牆的支撐力,也避免了加建內部框架而破壞原有的古典穹頂。

用於加固的鍍鋅拱形鋼樑(圖片由作者提供)

用於加固的鍍鋅拱形鋼樑(圖片由作者提供)

創新基礎解決方案

大館位於中環半山區,地下80米以上都沒有岩層,兩座新建築的樁基礎工程只能在狹小空間內開展,並且需要最大限度減少對施工範圍內古建築的影響,因此建造端承樁並不可行。在過程中設計了新型的樁基礎系統,設計通過「旋噴摩擦H樁」作為新建築的基礎,最終成功支撐了原有古建築以及兩座新建築。此外,與新建築毗鄰的監獄F倉(F Hall)為一座2層結構物,原以鋼框架、磚墩作為地基,岩土工程師為其定製了「旋噴迷你樁」作為新的基礎。在全分離的花崗岩地層中,「旋噴H樁」及「旋噴迷你樁」通過兩階段的灌漿來增強樁身的摩擦力。這種技術對工藝及設計要求極高,「旋噴H樁」更是首次在香港工程中使用,通過減少震動,將樁基礎施工對古建築的影響降至最低。

對比新的建築展館,我更喜歡舊有部份,工程的難度在於興建新建築的同時還需顧及保育、修復和加固所有歷史建築,實現場館的活化工程採用了破壞性最小的結構加固措施,加強建築群的整體穩定性,也為未來的文物保育設立了新標準。

旋噴H樁(圖片由作者提供)

旋噴H樁(圖片由作者提供)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