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精特新 香港中小企提升階梯之道
「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陋室銘》),這一段話,寓意深長。對現代企業來說,規模雖小而擁有專項技能、精細化管理、特色產品及模式創新,亦可以在市場大潮中競逐。按國家工業和信息化的說法,他們是「專精特新小巨人」。這和奧地利裔經濟學家舒馬克(Schumacher)的名著《小而美》(Small is Beautiful,1973)所揭櫫的精神一致。
2025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於本年11月12日在重慶開幕。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樂成指出,國家累計培育科技和創新型中小企業超60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超14萬家。
筆者了解到,「小巨人」具備以下特點:
(1)大部分集聚於製造業群之中,其他產業也有。
(2)有潛能發展成為「小巨人」的中小企為數不會少。
(3)海外營收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揚帆海外有必要。
(4)企業研發人員佔比較一般中小企高。
未來「小巨人」會朝著德國模式的「隱形冠軍」進發。據《隱形冠軍成長之路》(人民出版社 2023年)指出,德國、奧地利及瑞士的「隱形冠軍」,在其發展過程中都大量投入資源科研,並提出中國的「小巨人」應繼續加大研發投入。
筆者今年9月19日出席「中大創業日」,看到我們有不少冒起中的「小巨人」,如中大建築學院畢業的黃敏行在2024年創立「建築砼藝」,將建築特色元素轉化為混凝土藝術品。作品既封存建築歷史,亦注入當代藝術感,兼具收藏和空間陳設價值,讓建築記憶以藝術方式延續。這是一個未完全開發的「利基市場」(Niche Market), 前景不俗。
筆者期待類似「建築砼藝」的本土「小巨人」不斷湧現、接踵而來,為香港爭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