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分鐘獨家
一如先前的作品,方東昇新作《真相猜‧情‧尋》首集在周一播放後,在網絡引起不少討論。新作首集探討巨星李小龍死亡之謎,訪問了當日有份搶救的醫生,逐步解開謎團,帶觀眾重回事發時的場景,拼湊還原客觀的事象。
李小龍當年猝逝,瞬即引起不少揣測,作為一代巨星突然離奇死亡,涉及不少利益。在突然死亡發生後,有人講了大話,包括事發地點,原先說法是在李小龍家中,但過了2日有報章就披露,真正地點是在女星丁珮的香閨。
李小龍在丁珮家中昏迷危殆,觸發大量傳言,有人不禁讚嘆記者的神通廣大,能夠揭開當事人極力掩藏的事實。類似的新聞故事經常發生,每逢有重大事故,總有媒體能夠穿越重重迷霧,爆出意想不到的秘辛。這種無處不在的觸覺,緣於2大誘因,一是利益,舉凡任何事情總會有不同的利益方,只要有利益就有爆料的動機;其次,是記者鍥而不捨的發掘精神。
有人會覺得,昔日記者有通天之能,當中一個分別相信是資源上的差別。過去,有能力發掘獨家的記者身酬不俗,而且傳媒願意投入去做故仔。在今日網絡發達下,媒體花費大量資源去做故仔,只能有一分鐘的獨家,隨之就被網絡平台大量轉發,甚至不會引述消息來源。隨著人工智能發展,網上平台開始把新聞機構的故仔重新改寫,受眾一目了然,連點擊連結翻看都未必會做,記者辛苦挖新聞,差不多完全變了為人作嫁衣的無償勞動。
以前報紙爆一則獨家故仔可以刺激銷路,賣紙收入即時上升,跟著廣告增加,現在根本無法回收投入,試問又怎有資源支持龐大的採訪支出?所以類似的獨家故仔愈來愈少,這不是記者的能力下降了,而是資訊的保護無法提供足夠資源去做好的採訪。
和印刷傳媒比較,電視環境比較好,TVB黃金時段的收視可以有20點甚至更高,即時同步收看觀眾過百萬,像《東張西望》這類獨家資訊有足夠的短時間宣傳爆發力,又或者容許有《真相猜‧情‧尋》的深度追蹤,就算要有龐大團隊經營台前幕後的製作,都有機會收回投入的資源。對觀眾和傳媒從業員來說,這樣的時事節目,的確絕對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