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做狀元又如何!
每年DSE放榜,狀元們的風光總會佔據頭條,滿分被定義為成功。但現實是──世界早已不吃這一套,學業成績合格,能帶領同學有足夠分數,讀到自己有興趣的科目已經足夠。在AI顛覆各行各業的今天,知識的價值正在重估,Google能給你的答案,ChatGPT能寫論文,已不再是稀缺資源。相對而言,我們需主攻AI的弱點,AI暫時仍難以複製人性、情商、感情、創造力與真實接觸感,這才是未來真正的競爭所在。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曾說:「教育不是記憶事實,而是訓練大腦思考。」如今,這個觀點比任何時候都更貼切。蓋茲(Bill Gates)大學輟學,卻憑藉敏銳洞察力,前瞻到電腦的未來的實用性而創立微軟;蘋果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年輕時成績平平,但他日後對設計手機形狀的超前思維和說服力,改變了整個科技產業。他們的成功,除了上述優點,還有個人魅力、對市場學的認知和實踐,喬布斯每次出席發布會都是一場entertainment,黑色衛衣與牛仔褲好像成了他的註冊商標。
情商(EQ)與情感 也是職場通行證
哈佛大學研究指出,職場成功有85%歸因於情商(EQ),而非智商(IQ)。奧巴馬(Barack Obama)並非學術天才,但他的情商相當高,多次在與共和黨角力時,也不曾惡言侮辱對手;脫口秀主持人奧花雲費(Oprah Winfrey)的訪談節目,除了溝通能力,眼神、感情表達與感染力,很多時成為了攻陷被訪者內心深處的殺手鐧,令被訪者說出更多真心話。
失敗?那只是故事的開始
J.K.羅琳(J.K. Rowling)在出版《哈利波特》前被「彈稿」12次,她曾形容自己是「徹底的失敗者」;馬雲(Jack Ma)高考數學只得1分,申請哈佛被拒10次,卻創立了阿里巴巴。這些案例告訴我們:人生是馬拉松,考試只是起跑線,絆倒了,站起來,調整步伐就可以了。
在這個變動的時代,標準答案愈來愈不值錢,反而提出新問題及解難能力、在逆境中保持韌性,卻是AI無法取代的。所以,年輕人不做狀元其實沒有甚麼大不了,學業成績,大概會令你較容易找到第一份工作,但與之後的發展卻沒有多少關係。
後記:AI無人味
AI的缺陷,就是他不是真人,人類用AI只是一種求方便,問答案的關係,雙方不會產生真實的互動。正如觀眾喜愛看真人show而不是戲劇,情況正好說明了人類的優勢。 資深企業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