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0-01-03 04:30:00
日報

中美貿易「第一階段」協議——誰贏誰輸 (1/4)

分享:

兜兜轉轉,中美經過13輪貿易談判和5輪關稅生效後,在12月3日,各自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向外宣布「第一階段」協議已經差不多達成,不只是文本,其他東西也商討得九九十十,就只差動筆那一刻,假如沒有宣布將會達成這「第一階段」協議,在12月15日起,美國已經再加上最少1,650美元新關稅。筆者試從下述的三個要點,瞭解中美貿易戰到底是誰贏誰輸,當中,中美各自拿到甚麼、失去甚麼。
 

首先,中國和美國的貿易談判目的是甚麼?我們看到表面目的是減少貿易順逆差,但達到此目的需要有相應的配套,指的是各國的經濟體制。對於香港人來說,我們更容易理解美國的經濟體制是「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而中國的經濟體制,既不是「共產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實際名字為「有市場特色的中國社會主義」,事實上筆者理解的是「權貴資本主義」。那麼「權貴資本主義」是甚麼概念?用一個例子解釋大家可能比較容易明白其意思;就是十四億人賺到的錢,並不是能者多勞,越多勞越賺得多,而是負責分配資源的一部分人、權貴們,拿取裡面的八成,餘下的兩成才分出去。拿了八成資源的是統治國家的兩、三百萬的權貴們,而剩下的兩成卻是分配給餘下的十三多億人。所以在美國人眼裡,權貴們可以傾國家之力,打造「華為、中興、阿里巴巴、騰訊」等公司,不就可以壟斷市場了嗎?
 

第二要點是中國推行改革開放40年,2001年加入WTO,到最近數年中國被歐美國家指摘大部分時間拿了WTO的優惠,卻沒有履行加入WTO的責任或義務——主要是指沒有「全面開放 (金融、資訊、科技等)市場」。因為現在中國開放市場的做法是「半開放」形式的——需要外國投資者與國內合資或要求外資不能擁有大股地位等,這並不符合原本WTO要求成員國要履行的責任或義務。另外,中國卻同時擁著自己是「發展中國家」的頭銜,令其他「發達國家」大大免除了中國產品的關稅。所以美國和中國最近十年的貿易往來,令美國的貿易逆差平均一年達到二、三千億美元(美元下同)。那為甚麼美國一直不處理,到最近才處理這件事情呢?這就要說到下面的第三點。
 

第三要點是WTO討論事情涉及太多成員國。中國看透一件事,美國這大國與其他中小國家不一樣,中國可以嘗試「收買」它們,在WTO會議上嘗試「唆擺」它們,讓它們在討論或檢討中國在執行WTO的責任或義務時可以更「偏向中國」,減弱WTO對中國的施壓。美國看透了這個現象,知道在與他國討論貿易事宜上需要採用「單打獨鬥」,才能佔上優勢。因此特朗普上任後,先從北美開始,與加拿大、墨西哥獨自簽貿易協議,然後和韓國、日本談判協議。因為單打獨鬥的話便不會有很多雜音,不會減弱美國作為「超級大國」的威力。因此一用了這單打獨鬥的方式,美國就不用理會WTO,與中國單打獨鬥來縮短一年兩、三千億的貿易赤字,所以才有現在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談判。

(待續)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