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10-16 09:05:00

保育傳承活態遺產

分享:
重振活力的荔枝窩。(圖片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

重振活力的荔枝窩。(圖片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

中環都爹利街石階及煤氣路燈、各區的古廟、新界地區傳統氏族的祠堂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文化遺產。們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至今仍保持着原初或歷史過程中的使用功能,具有與時並進的生命力被稱為「活態遺產」。這些活態遺產不僅是歷史和文化的見證,也是當代社會和未來發展的寶貴資源。

香港的活態文化遺產多不勝數,例如新界區不少傳統氏族的祠堂,在過去數百年來一直維繫着氏族對家國的認同;城鄉間眾多祠廟、寺觀教堂等宗教場所,一直與社群緊密聯繫,積極發揮凝聚社的功能;市民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教育、醫療、水利宗教等設施,不少都具有深厚的歷史背景盛載着文化、藝術社會記憶。

已列為法定古蹟的聖約翰座堂、魯班先師廟、回教清真禮拜總堂、瑪利諾修院學校、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外部、上水廖萬石堂、屏山鄧氏宗祠、錦田鄧伯裘故居、東華義莊、青洲燈塔建築群、中環都爹利街石階及煤氣路燈、尖沙咀香港天文台等都是典型活態遺產的例子

傳統中式廟宇是香港活態遺產之一,不僅用作祭祀神明,也是凝聚社群的空間。透過廟宇的維護與修復工程,傳統建築工藝得以傳承。圖為法定古蹟上環文武廟(圖片來源:東華三院)。

傳統中式廟宇是香港活態遺產之一,不僅用作祭祀神明,也是凝聚社群的空間。透過廟宇的維護與修復工程,傳統建築工藝得以傳承。圖為法定古蹟上環文武廟(圖片來源:東華三院)。

除廟宇外,祠堂也是香港重要的活態遺產在香港136項法定古蹟中, 12項是祠堂,例如廖萬石堂、鄧氏宗祠、麟峯文公祠、居石侯公祠等它們至今仍發揮傳承傳統文化、凝聚氏族、敬宗修族培育家國情的重要功能;春秋二祭、春節點燈婚嫁壽宴等傳統俗,至今仍在祠堂舉行。

adblk5
祠堂是傳承傳統文化與凝聚家族的活態遺產。圖為法定古蹟松嶺鄧公祠,龍躍頭鄧族村民於春節點燈儀式當日聚首祠堂享用盆菜宴。

祠堂是傳承傳統文化與凝聚家族的活態遺產。圖為法定古蹟松嶺鄧公祠,龍躍頭鄧族村民於春節點燈儀式當日聚首祠堂享用盆菜宴。

另一方面,在城市發展和更新過程中,部歷史建築的原功能退卻,們透過活化措施,賦予建築新的功能以延續使命,石硤尾美荷樓便是其中一個好例子。美荷樓是石硤尾1953年大火後,政府興建的首批「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之一,見證着社區發展和生活變遷,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在「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美荷樓活化成為YHA美荷樓青年旅舍,保留住宿功能,讓住客體驗當年居民的生活環境。

美荷樓活化成為YHA美荷樓青年旅舍,讓住客體驗當年居民的生活環境。(圖片來源:香港青年旅舍協會)

美荷樓活化成為YHA美荷樓青年旅舍,讓住客體驗當年居民的生活環境。(圖片來源:香港青年旅舍協會)

已有逾300年歷史的沙頭角荔枝窩,自1960年代起隨着村民外遷而漸變得冷清。香港大學聯同綠田園基金、香港鄕郊基金及長春社2013年透過活化保育計劃,開始復耕農田和復修傳統客家民居,以重振村落活力。這項結合保育與可持續發展的嘗試,在 2020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可持續發展特別貢獻獎」。

荔枝窩的小灜學校和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協天宮。

荔枝窩的小灜學校和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協天宮。

當我們說文化遺產是「活的」,表這項遺產除保持原初功能外,還不斷傳承和發展。為有效發揮活態遺產的社會功能,很多國家和地區都積極研究和探索活態遺產的保護、使用、傳承、轉化、持續發展和推廣。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活態遺產與社區發展」教席(UNESCO Chair on Living Heritage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框架下,自2023年起,每年都會舉辦研討會,邀請不同地區專家、學者政策官員等深入交流和分享經驗。今年的研討會選址香港,主題「活態遺產保護傳承與城市更新發展」,由發展局、上海復旦大學及香港珠海學院聯合主辦。

研討會將101718日於香港文物探知館(九龍公園內)舉行,屆時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英國、日本、新加坡、烏茲別克等地的政策官員、專家和學者將分享他們對活態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理念、知識和經驗。

會分享保育文化遺產政策下的活態遺產,本地學者將分享其他鄉郊村落,如梅子林、谷埔南大嶼水口的復修保育經驗,探索復興荒廢村落,重新塑造鄉郊活態遺產。 與會專家會分享他們的案例和經驗,包括澳門如何在歷史城區與現代都市發展中,將活態遺產有機融入城市發展進程;潮州在「保護古城,建設新城」的規劃下,如何留下一個「活着的古城」;新加坡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社區包容性及活態遺產保護的挑戰;日本怎樣透過城市設計保護橫濱的歷史建築;韓國古都活態遺產的管理模式的發展;烏茲別克布哈拉市如何把填埋的中世紀人工蓄水池,以傳統方法、技術和建築材料在原址重現

 

活態遺產是社會的瑰寶,既能深化文化認同,亦有助建立文化自信和歸屬感。我期待在未來兩的研討會上,一眾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共同探索活態遺產的保護與承傳的新路向。

作者為文物保育專員梁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