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11-24 04:30:25
日報

學生叻過老師?

分享:
筆者應邀擔任名人講座的主講嘉賓。

筆者應邀擔任名人講座的主講嘉賓。

上周四,筆者應邀出席津貼小學議會2025年度會員周年大會,並擔任名人講座的主講嘉賓,引用復旦大學前校長楊玉良教授和我共膳時,曾經提到「學生用AI勝過老師」,跟校長們討論在人工智能年代,老師在教學上的角色。誠然,「學生叻過老師」並非新鮮事,例如,排球校隊的同學「打排球叻過排球老師」,屢見不鮮。要成功帶領一支排球隊,除了訓練技術外,還要調兵遣將、訓練體能、提升心理質素等。無可否認,人工智能是一種學習利器,如果「學生叻過老師」的情況是普遍性而非個別性時,老師的角色何在?

adblk5

在本年舉辦「學與教博覽」前,香港教育城透過合作夥伴智慧城市聯盟訪問了2000名中、小學生,100%學生認為人工智能無法完全取代真人老師提供的情緒價值與經驗支持;超過90%學生認為人工智能可以幫助真人老師教學。縱使情況極端,人工智能可以代替老師灌輸知識,但教育豈止知識而已,最少涵蓋德、智、體、群、美。創意地想想,如果老師善用人工智能輔助他們傳授知識,反而可以騰出更多時間去培育學生的品德、溝通能力、人際技巧、團隊精神等,這正切合僱主所需,增強香港人才的綜合競爭力。當然,老師也肩負重責,要教導學生正確使用人工智能這種威力龐大的新工具。要成就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發展,必先要培訓好老師;教育界亦熱切期望有關當局能提供一套師資培訓指引,讓老師能夠善用人工智能去提升學與教的效能。作為香港教育城董事會主席,筆者倡導建立「數字教育生態圈」,匯聚不同界別的持分者倡納人工智能;發現坊間不乏資源去培訓老師掌握人工智能的知識和技術,但卻缺乏「情度指標」,即甚麼是基準?甚麼是中等?甚麼是高階?在名人講座上,有校長分享到當老師問及要上甚麼人工智能的課程時,校長都不知道怎樣回答,因為連基準線都未清楚時,怎能作出進修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