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2-01-19 12:52:00

海洋保育

分享:

星期天趁著天氣短暫放晴,走到郊外伸展一下筋骨。筆者選了香港最東南端的海角 ─ 鶴咀,那裡風景優美,天地相連。沿路走著走著便到了海岸保護區,探訪了地標長鬚鯨白骨標本。標本對出的海邊是著名的海蝕拱「蟹洞」,透過洞眼可見拍打上岸的浪花澎湃,相信海底的世界同樣充滿著生命力。香港地方雖小,但本港水域至今已錄得近六千種海洋生物,珊瑚品種比潛水聖地加勒比海還要多。當我們身處陸地上、住在城市裡,海洋好像遠天邊,其實不然。

最近太古基金「信望未來」計劃與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Works合作,首次推出以香港海洋為生態的專題網站,分享有關本地紅樹林、海洋保護區和海洋生態系統等小知識,國家地理的世界級攝製隊亦製作多條短片,讓公眾可以欣賞美麗的海底世界。 國家地理探險家佘國豪參與的其中一段短片以海鮮為主題,希望讓大家知道,海洋保育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片中提及香港的人均海鮮消耗量位列亞洲第二,但許多人未必知道自己所進食的是甚麼品種的魚。環保團體調查便在本地街巿可找到約17種接近瀕危物種,包括香港紅斑和蘇眉。本港亦有環保團體出版《海鮮選擇指引》,按捕撈或養殖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方式將海鮮分類,我們選購海鮮時能按此作選擇,便是為保育海洋資源出了一分力,海洋與我們的距離其實近在眼前。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