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9-02-21 06:00:00

翻譯員的作用

分享:

有一件事至今仍是難以明白,那是早前中美貿易談判後,中國代表團作客白宮,中國副總理劉鶴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對話,搞出「中國購買大豆」風波那一次:對話之時,為甚麼劉鶴不通過隨行翻譯來講這番話?
 

中國官員能夠說外語的大有人在。1995年,大阪採訪APEC峰會現場,中國代表團幾位官員,包括龍永圖和陳健,在記者會只講中文,代表團的英語翻譯把他們的話一句接一句譯出來。有一次,翻譯可能譯得不準確,陳健立即變了英語聲道,把自己剛才講的那一段中文,用英語再講一次,比翻譯還要流利。

也許有人覺得,事事通過翻譯,未免「架床疊屋」,不如自己用外語直接說了就算;也有人說,官員不應講外語,以免「喪權辱國」。這兩種說法都未免以偏概全,因為核心問題不在於此,而在於翻譯的工作專業,官員在談判桌上要考慮的事極多,不應為一句話或一個字的精準翻譯分心。

中國媒體曾稱,1972年初,美國總統特使海格訪華,在與周恩來會晤時說了一個字viability。會晤結束後,周恩來下令翻譯部門,找來各種版本的英語辭典,要找出這個字的確實意思,在下次與海格會晤時提出交涉。七十年代中日建交後,當時負責對日本工作的是廖承志,縱然他是生於日本,但翻譯工作全交給從小在日本唸書的林麗韞負責。

前港澳辦主任王光亞也是英語翻譯出身,長期駐在聯合國。這裏想起曾任聯合國副秘書長的中國外交官冀朝鑄,他生於山西,小時移居美國,後來考入哈佛大學,五十年代回國。1979年初鄧小平訪美,冀朝鑄全程擔任鄧的翻譯,一口美式英語震動美國傳媒。《紐約時報》更在社論版發表文章《The Indispensable Mr.Chi/不可或缺的冀先生》,說「若鄧小平沒有把這位前哈佛人帶來當他的翻譯,他與卡特的談話,就可能無人能夠理解」,推崇備至。

翻譯是極為專業工作,沒有誰會比他們做得更好。劉鶴本星期再到美國,大概會吸取上次經驗了吧?